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遭遇信任危机

时间:2017-09-22 18:26:5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作为教育和高考改革落地政策的自主招生,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已经发生了从选取非传统人才的多元机制到“掐尖”游戏,从阳光公正到腐败黑洞,从扩大高校自主权到高校滥用自主权的异化。

  2013年12月22日,被外界称为“华约”、“北约”、“卓越”的三大自主招生联盟学校在同一天公布了招生简章。与往年相比,发布时间算是拖到了极限。

  不久之前,教育部宣布制定完成了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相关教育人士推测,简章出台的时间推后,或与此有关,方案难免影响各大高校2014年的自主招生思路。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大招办爆出了自主招生腐败丑闻。自诞生之日起,自主招生面临的质疑就从未停止过,迄今为止,已经有90所学校加入,2012年超过40万学生报考。被称为“小高考”的自主招生正面临着10年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高考中的高考”

  “自主招生就是高考中的高考,让最优秀的学生之间先进行一次PK。”北京大学一位曾经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组织工作的教师对《南风窗》记者说,成绩一般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这似乎道出了自主招生的本质。

  2003年,这一意在扩大高校自主权,区别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招考形式开始试点,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前,先由高校进行预选。高校在自招中基本采用以“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原则,然后,经过审核材料、笔试、面试等环节,确定预录取名单。试点高校自行命题,高校通过考试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虽然仍要参加高考,但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

  自主招生与普通高考并没有冲突,而且基本上以名校和“985”大学为主,自然能够吸引到最优秀的学生。而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通过降分和加分的方式,确保将自主招生预先选中的学生顺利纳入自己麾下。这无异于金字塔最顶端的学校获取了优质生源的首轮海选权。

  从过去几年各个高校的加分政策来看,通常有加30分、20分、5分三个层次,也有个别优秀考生突破30分上限加到60分,特别优秀者只要达到一本线,学校会承诺提档。与普通政策性加分不同,自主招生的加分如果在提档时没有用到,在进入学校划分专业时却优势极其明显。

  以北大为例,2010年和2011年,经考核合格的推荐生,高考录取时可享降30分录取的优惠;2012年,优惠幅度变为降30分录取和高考成绩达当地一本线两档;2013年,推荐生的优惠幅度变为降10分、降30分、降60分和过一本线多档优惠。

  而获得清华大学2014年“新百年领军计划”认定的学生将享受高考总分最高降60分录取以及最高加30分选专业的优惠政策,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享受最高降至一本线的录取优惠。

  掐尖游戏

  “学习好的学生用自主招生的加分来选专业,一般点的用降分后刚好能进来。从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学校来看,其实就是通过自主招生这种形式,把高考状元吸引到各自的学校来。”上述北大教师说,几大联盟之间的排他性是自主招生的一大特点,“掐尖游戏”可谓明争暗斗。

  比如,一个学生参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获得了20分的加分,如果他在高考时转报了清华,清华就不会承认这个加分。“这时候,北大会扣着学生的档案,清华则会劝学生去要档案,只要档案拿过来就录取。”他说,高考之后抢学生的竞赛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分数出来后,招生的老师都要第一时间跑到学生家里去。以某次招生为例,北大承诺给一个学生6万,希望到北大来,清华加到了8万,学生最后答应去清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清华招办的老师把学生的手机没收了,买了机票,送到北京去参加夏令营。北大招办的老师就很纳闷,学生的电话怎么一直都打不通。“招生的老师只要把状元抢过来,就立功了。”该人士说,自主招生只不过让这样的竞争提前了。

  (晨雾点评:高校之间的“掐尖”游戏确实很激烈。但是为了“掐尖”,不可能出现所谓“北大会扣着学生的档案,清华则会劝学生去要档案,只要档案拿过来就录取”的现象。这完全是记者的道听途说。目前全国高校的提档和录取过程都实行在地方高招办控制下的电子网络化。在提档和录取阶段不存在实物档案的传递。)

  而随着几大“联盟”格局的确立,争夺生源的竞赛也愈演愈烈。2009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做法随即被清华、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领军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当年10月,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5校联考”,形成了最早的“华约”5校。此后,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加入。为了与“华约”对抗,北京大学在第二年联合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6所高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发布公告,宣称7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不久之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又宣布加入“北约”联盟,高校总数增加至13所。

  几乎是同时,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工大等8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宣布将合作自主招生,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被称为“卓越联盟”。

  以北大和清华等为首领,拉入其他重点高校作为兜底,在联盟内部形成梯队,形成各自的“山头”和竞争优势。虽然仅从招生简章来看考生可以同时报考“联盟”内的几所学校,志愿平行,但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还是聚集在最顶尖的学校。2011年,复旦和南开退出“北约”,便是对这种分配格局的不满。

  从2012年开始,生源争抢大战升级。三大联盟不约而同选择在同一天笔试,自主招生的“定向性”和“计划性”色彩增强。而随着高考保送加分政策将实施“瘦身”新政,自主招生的参与规模将更为庞大。从2014年开始,只有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具备保送资格,其他的奥赛获奖者将失去保送资格。目前已有23个省份加分项目调整。以北京为例,2014年高考加分减少了两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也由10分降为5分。

  这意味着,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将更具吸引力,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2003年试点之初,教育部便声明,多元录取体系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自主招生已经走过10年,却并没有形成对集中录取的补充效应,反而强化了单一选拔方式的评价体系。

  腐败黑洞

  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侵害。留给农村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少。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侯佳伟专门就2010年北京某高校1125名自主招生学生和普考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自主生主要集中在城市,占87.6%,大大高于普考生61.7%。而且96.2%的自主生持的是非农业户口,仅有3.8%持农业户口。自主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主要来自重点中学。自主生比普考生更多地在高中接受过精英教育,重点中学的出身使他们从起跑线就步入精英群体的行列,对高等教育产生递进式影响。

  2011年,在高考公平的呼声中,教育部提出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农村”元素,各校以“燕园计划”、“自强计划”、“农村生圆梦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转投计划进行自主招生。不过,精英游戏的本质加上招生体制的固化,使得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产生乱象的根源。据相关人士透露,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政策也有可能因为户口造假而消解,他所在的学校就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一名进入初审的学生,父母是公务员,但是为了有机会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改成了农村户口。

  10年来,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下放给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边界”。如自主招生人数比例,2003年是不超过5%,2009年对生源良好的高校取消了这一限制,到2012年又重申了这一限制。但仍然无法跳脱一放就乱的怪圈。此前,有的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计划曾从5%升至8%,一些省属院校甚至一度升至10%。

  指标水涨船高,腐败也大行其道。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的落马,揭开了招生腐败的冰山一角。人大也不得不宣布2014年自主招生暂缓一年。

  三大联盟的简章公布几天后,教育部发布了“史上最严”自招令,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今后高校自主招生时,校长要加入招生领导小组,面试须全程录像,招生专业要提前确定且不能更改,在报名时,各高校要细化学科门类,考生预录取专业要和名单一起公示,且禁止在高考录取或者开学等环节更换其他专业。严禁偏离试点定位进行恶性生源竞争,以“签订预录取协议”、“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各种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严禁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变相招收艺术体育类专业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型考生。

  此后,各个学校都表示要依此对自主招生进行规范。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行政力量主导自主招生的情况下,从最初的材料审核、初试、复试再到最后的公示,所有的自主招生环节,只要有行政人员的参与,权力的寻租就是难免的。教育学者杨东平则认为,招生办本身应该是个服务机构,而非权力机构。在大学中,招办权力很大,招了多少学生、哪些来源、如何构成,都是招办掌握,这种状况是扭曲的。对自主招生而言,其中有三个方面特别需要关注:招生计划、招生资格、录取结果。而这些“公开”,应从高中推荐环节开始。

  高校自主权如何落地

  大学去行政化和高校自主权一直以来为多方所呼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然而作为教育和高考改革落地政策的自主招生却变成了反证和强化原有体制的推手。究竟是自主招生出了问题,还是高校自主权改革不到位所致?

  对此,学者张鸣曾撰文称,大学招生本身还是一个计划体制,这个体制赋予了某些重点大学招生名额的含金量,但是现在自主招生的政策在计划体制上开了一个可以降分数线的口子,形成事实上的招生双轨制。双轨制就是腐败的土壤。不是自主招生本身有问题,根本还在于大学没有自主性。自主招生,必须是在大学自治,具有充分的法人治理结构之后,才能实行。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是典型的“国家控制模式”,高等教育在政府集中控制和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运行,通过等级结构由上而下进行垂直领导。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高等学校办学主体是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的建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毕业分配、人才引进、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等,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形成了以单一行政配置机制为主的运行机制,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单一,属典型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地位不对等,高校不具备法人资格,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原有的据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的简单方式,推行招考分离,藉此撬动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转变。这样的变革具有挑战性。时至今日,自主招生已经发生了从选取非传统人才的多元机制到“掐尖”游戏,从阳光公正到腐败黑洞,从扩大高校自主权到高校滥用自主权的异化。而此时收紧自主招生,无异于延续过去的治理模式和思维,是一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戏,使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治渐行渐远。

编辑: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