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简章

教育时评:自主招生名额“售价百万”扇了谁耳光?

时间:2017-09-22 18:18:23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售价百万”扇了谁耳光?

  背景:人大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随即引出自主招生、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业内人士透露,自主招生中的一个“点招”名额,在“黑市”已涨到100万元;对主管领导的“条子”,只能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录取。

  华商报发表燕农的观点:目前的高校就如同于国企,属于围墙之内自成一体的权力运行模式。外部的社会监督等往往被隔绝在围墙之外。但国企因为涉及经济“高危”领域,多被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且尚有国资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体制内监督。而高校的行政权力,对外往往披上一层学术的外衣,似乎并没有权力的实质而显得羸弱;对内却有很大的主导权。而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只是从行政业务上对高校进行指导和限制,审计、纪检监察等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也不多,原因在于很难清晰界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办学自主权。缘此,高校的行政权力就在办学自主权的掩护下,变成了纯粹的靠内部的下级监督上级,这显然是不靠谱的。100万卖一个“点招”指标,实质上点中了高校监督的软肋。

  小蒋随想:自主招生诞生之初,就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成为“腐败良机”,有关学校言之凿凿——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但事实证明,黑箱、暗地、内定确实存在,否则人大的蔡荣生不会“落马”。一叶落而知秋,高招的诚信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公众的质疑,“三公原则”的公信力也可能面临危机。如果说高校行政化蕴含权力腐败的可能,那么教授治校就能确保象牙塔的洁净吗?恐怕,谁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因为,任何治理都离不开监督,如果没有有效的制衡力量,“觉悟”真的难言靠得住。呼唤学术自治没有错,但前置有效的监督更基础、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