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校招生领域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人大招生处长的贪腐问题了。根据媒体的报道,大部分人认为,自主招生对于招生腐败有着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员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为权钱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尽管也有观点认为不宜将板子打在自主招生上,但其理由已经相当缺乏说服力了。这样的现实,让那些坚信自主招生的理想主义者情何以堪呢?
为什么自主招生这么美好的理想到了我们这里就变了味、走了样了呢?怎样才能从现实走向这一美好理想呢?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策略与路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严峻和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
在笔者看来,首先,高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领域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是事关个人向上流动、社会资源分配的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对高考公平的焦虑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焦虑。因此考察高考的问题绝对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现实来抽象地思考。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及资源财富的贫乏,个人向上流动的路径相当有限,最主要的就是全国统一高考。在这样的体制下,国家依照劳动人事计划制定相应的高校招生计划,在高考中胜出、进入招生计划行列的优胜者,自然就成国家干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这时只要坚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底线,就可以大致地实现高考公平。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资源及财富空前丰富,人们向上流动的路径被更多地开辟了出来,除了传统的高考,人们可以通过经商、打工、创业、出国留学等多种途径实现向上流动,这就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实现了社会公平。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考只是个人上升路径的一个选项,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势必就会逐步降低,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以一种理性的心态面对高考,即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需要高考才去参加高考,不需要的话就不用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个人的上升路径已经扩大到按需分配的地步。这样一来,自主招生的条件就水到渠成了。高校按照自己的选拔标准自主招生,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业规划报考学校。
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人们的良好意愿直线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最具活动的民营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和空心化趋势,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新精神缺失,绝大多数人都期望挤进国有单位。这样的社会现实必然就会反映到升学就业领域,民营单位无力招聘,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炙手可热的国有单位面对大量的求职学生,自然就会吹毛求疵,提出一些超出常理的要求,这时学生比拼的常常不是人才性价比这一市场核心竞争力,而是高校出身、家庭背景以至社会关系等与核心竞争力不太相关甚至毫无关联的个人资源。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名校出身虽然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绝对竞争优势,但依然有着强大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对就读名校机会的竞争就会分外激烈。如果这时再实行所谓的自主招生,就显然赋予了这些名校招生人员巨大的寻租机会。由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体系,因此名校招生不腐败也难!相比对自主招生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统一高考就具有更大的现实操作性。
自主招生肯定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但现实环境不容许我们在名校云集的一本院校领域立即实行,那么我们的自主招生改革之路如何走呢?笔者以为,要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易到难、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