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保送生

复旦自主招生复试:三大变化甄选优秀人才

时间:2017-09-22 17:57:17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昨鸣锣,两千余考生将拼搏三百席位。 

  为期四天的复旦大学2007年自主招生选拔面试昨天上午正式拉开序幕,两千多名考生将拼搏300个名额。上午8时,本市125名高三学生走进复旦大学考场,成为第一批考生。五位不同专业领域的复旦专家轮番上阵,面试问题包罗万象。这种“在分数以外”考察能力的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他们认为,这是在高考以外的一次能够淋漓尽致展现自我风采的难得机会。 

  【临考】 

  考生互相提问 

  临阵模拟面试 

  记者在复旦考场注意到,一些被安排在下午面试的考生提前赶来熟悉考场。向明中学的徐清早早来到复旦光华楼外。今年向明中学有49人参加此次复旦自主招生面试,但根据电脑随机确定的学生面试时间,全校只有他一人在第一天面试。徐清说,他并没有为这次面试做特别的准备,只参加了中学特地为他们开设的一场面试心理方面的讲座。另外,来自奉贤中学的小杨和小田两位同学根据各自向复旦提交的自荐信互相提问,进行了一场自我模拟面试。 

  考生们绝大多数都穿着各自的中学校服前来面试,刻意进行仪表打扮的不多。一位考生说:“我觉得考试重在能力,而不是外表。” 

  上午一场考试从8时开始至12时结束,不少考生家长都选择守候在考场外默默为孩子加油。因为有着共同的话题,这些素不相识的家长很快聊到了一块儿。 

  【考题】 

  问题包罗万象 

  问答形同聊天 

  中午12点左右,第一批自主招生面试的同学陆续走出考场。考生普遍认为,教授们的提问让自己有话可说,而且面试的问题包罗万象,一次面试仿佛是一次友好的聊天,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讲个故事再提问“一位教授对我的面试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一个人看到三个人在造房子,走过去问他们在造什么?第一个没好气地说:‘你没有看到我在砌砖头吗?’第二个人说,他是在砌房子的一堵墙;第三个人则说,他是在造一个巨大的城市,现在还只是其中一角。若干年后,第三个人成了前面两人的老板。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奉贤中学的小王同学说,由于这个面试的形式让他有点意外,他觉得自己回答得不是很理想。“专家提的其他问题都围绕了我填的专业意愿而展开,我感觉回答得挺好。” 

  围绕经历谈观点 

  上外附中学生小研对记者说,整个面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专家基本上都根据她之前提交的申请材料提问。“比如我有作为交换生在英国学习的经历,他们就问我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与在国内有什么不同。” 

  当被问起在大别山的七天支农经历,进才中学的一名考生在面试中滔滔不绝。此外,如“你曾经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进入复旦想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等问题,也让他应对自如。 

  重视抗挫折能力“你一生中是否受到过挫折?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曾普遍出现在去年的面试中。记者了解到,昨天,这个问题也出现在多个同学的面试中。可见,复旦十分注重考察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 

  一些考察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学生在面试中遇到的一个“规定动作”。如面试现场,面试专家突然拿出一块橡皮,要求考生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用途等。 

  【考规】 

  三大变化甄选优秀人才 

  本着“从复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选拔合适人才”的原则,复旦今年在进一步完善面试工作安排中出现了三大变化。 

  扩大范围去年,复旦首次实施自主招生试验,有近1200名学生入围面试,争夺300个名额,录取比例约为4∶1。今年的面试人数大大增加,全市有2000余名考生入围面试,但录取人数仍与去年持平,录取比例约为6.6∶1,竞争激烈程度有所增加。复旦方面表示,增加参加面试的总人数,是为了给更多考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让学校有更大的挑选余地。 

  针对性强面试从2月26日持续至3月1日,为期四天,比去年延长了两天,场次也增加为每天四场(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此次面试共有170余位专家参加,专家们按照个人专长划分为人文科学(文史哲等)、社会科学(新闻、法律、社会学、经济等)、技术科学(材料、信息、电子、医学等)、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德育(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等五大类组,力求实现对考生的全方位考察。面试仍采用5位专家分别与学生一对一交流15分钟的方式。学生按顺序依次轮换。与去年专家一次性看完当天将要面试的所有考生材料不同,今年,专家是在每场面试前仔细考察本组五位考生的材料,包括考生提供的个人信息、自荐信、推荐信等,还包括了他们的水平测试分数和成绩分析等相关信息。此外,详尽的信息和充裕的材料审阅时间不仅能有效地增强面试的针对性,帮助专家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特点亮点,也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增设座谈第三大变化是今年的面试结束后安排了一场专家咨询座谈,由复旦的资深教授向考生们介绍复旦的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展示复旦为考生服务的理念。 

  各种机制保证公平竞争 

  复旦相关负责人表示,保证公平是复旦在安排面试工作的重心之一。 

  抽签配对面试前,在市教委和复旦大学纪检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学校为考生和专家的配对进行了抽签。虽然所有考生和专家都事先进行了分组,但各组的名单都是保密的。考生组和专家组的相遇完全是随机的。 

  回避申请记者在光华楼考场外张贴的《考生须知》中看到,如考生认为专家不合适可提出回避申请。复旦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考生进入正式面试环节之前,工作人员会向每一个考生说明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回避申请”是考生的一项权利,学校会酌情处理,直至替换专家。“我们去年也有这样的制度,虽然目前仍没有一位学生提出过这一申请,但是作为公平保障机制,学校认为赋予考生这一权利是有必要的。” 

  同论独评复旦采取了“集体讨论、各自判断”的方法给出学生的面试成绩,并决定学生录取与否。每天面试后,5位面试专家当即进行集体讨论,交流信息,让每一位专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考生的特点,而最后的面试成绩是5位专家独立判断给出的,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客观性。 

  【反响】 

  综合评价更公平
 

  复旦、交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被称为中国高考制度的“破冰之旅”。与其他各种高考加分优惠相比,通过复旦、交大自主选拔试验的学生,可提前被高校预录取,并淡化高考成绩影响,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考场外,一些家长和考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复旦自去年起推出并逐渐完善的这项自主招生改革,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招生的基本特点―――综合学生考试成绩、高中学业表现、社区服务(实践)表现、学校面试情况等各个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才确定录取,这比“一考定终生”更公平。 

  高教问题专家表示,这样一种“在分数以外的地方考察学生”的选拔机制,打破了分数决定一切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已经习惯了千方百计在一纸考卷中争高下的孩子们甚至是老师们,关注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