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准备参加2007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上海曹杨二中
的一对双胞胎刘承琦和杨承侃姐妹近日拿到了水平测试准考
证。 陈焕联摄
虽然学校已陆续开始放寒假,但近日,一则来自上海的校园消息还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高考自主招生改革的关注。
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宣布了2007年的自主招生改革方案,两校将再次采取“自愿申请、专家面试、择优录取”的方法,分别录取300名学生。这意味着,将有600名高中生再次通过俗称的“面试录取”的方式,提前跨入这两所名校的门槛。目前,自主招生水平测试工作已经启动。
2006年春天,一批年轻学子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首批高考改革破冰之旅的受益者。如今,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这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学校对自己选择的学生又是否满意?日前,记者走进了复旦大学。
调研数据显示
超七成“特招生”更具学习研究潜力
2006年,通过自主选拔,复旦招收了287名学生。在复旦校园里,有人将这些学生称为“特招生”。
采访中,校方一再强调,并没有把这些学生当作“另类”或“特殊”群体看待,并透露,他们的高考成绩都不错,凭分数也可以考进复旦。
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复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恽对这些学生非常了解,他认为,这批孩子在做事上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明显。
本学期结束后,复旦大学学工部做了一个调研,数据显示,在自主选拔的学生中,七成以上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研究潜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十分突出。在某个班级里,半数自主选拔的学生担任了班委职务,他们在同学中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上海市民江国基的女儿去年在复旦的自主招生中进入了法政类,经过半年大学生活,江国基发现,女儿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她更关注学业以外的事物,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注重全方位提高。来自南洋模范中学的杜隆源选择的是数学类专业。不过,兴趣广泛的他,不仅当起了英语沙龙的主持人,更成了一名京剧票友。
学校推行通识教育
“特招生”用“快乐”形容大学生活
记者了解到,这287名学生,进校后接受的是复旦推行的通识教育。实际上,这种教育适用于每一个入学的复旦新生。他们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不分地域,混合重组到四大书院中,每个书院有独立的院徽、院训、院服和场所。书院又设立10或11个大班级,每班约80名中国学生及10名左右的留学生,涵盖全校73个专业。书院采取独特的住宿制,每间宿舍6个人,来自不同专业,同学之间可以互补互通。
与延续数十年的大学教学制度相比,通识教育对大学教育提出了特殊要求: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放飞思想,在潜移默化或激烈争论中有所觉悟。通识教育大力倡导阅读经典、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传递的信息十分明显:教师不再过多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传授求学的修养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特招生”用“快乐”来形容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
“进入复旦以后,同学们都说我的嘴角成天往上翘着,整天笑呵呵的”。来自华师大二附中的叶希娴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自己喜爱的自然科学类,她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从“重分数”到“重能力”
“特招生”感受预示高考改革方向
来自上海金山中学的高超超,是这287人中的一个。
经历过那场由校内专家随机组成的5人小组的考核,高超超坦言,自己是第一批进入面试考场的考生,而考官也是第一次面试学生,他能感受到考官和他一样紧张。自认为“很自卑”的他,如实向考官讲述自己的特点:性格内向,但做事踏实,喜欢做研究。最终,考官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获得了录取资格。
虽然获得“预录取”通知后还得参加高考,而且成绩将成为能否正式录取的重要参考,不过,高超超并不认为准备面试是一种负担,因为“面试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校多了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他认为,“面试的题目其实都隐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法突击,只能靠平时积累。”
有专家认为,高超超的这一感受,看似平常,却预示着高考改革的方向。
采访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通过面试这一选拔过程,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中。“每个学校对培养人才的理解不同,复旦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挑选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从“重分数”到“重能力”,回望去年,上海两所高校的改革曾在社会上带来不小的震动。蔡达峰表示,只有高考“指挥棒”的改变,才能把学校和社会引向素质教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