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2014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3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在重庆巴蜀中学落下帷幕。据了解,今年数学竞赛的参赛人数是317人,和2013年基本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日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取消竞赛高考加分的政策对奥赛本身并没有带来大的影响。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奥数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家长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思让孩子去学奥数的?学奥数的路上真的没有乐趣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家长、老师、学生的奥数心声。
为让孩子学奥数 母亲三请名师陪儿读书
在中国,非常多的家长让孩子去学习奥数,有的学生数学并不好,但家长们的理由是:不管怎样,奥数不光可以帮助升学,而且可以锻炼孩子思维,学学没坏处。张女士就是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家长。
张女士的儿子小丁从小学三年级起学奥数。刚开始时是在学英语(课程)的那家课外班学。“和所有当妈的一样,我每周都陪读,认真记笔记。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奥数。”
学奥数一年之后,张女士发现儿子起色不大。“这时有几个家长对我说某培训学校的某老师奥数教得好,很有名。一般孩子进不了他的班,得考试。”为了让儿子更快地进步,张女士托人费了好大的劲把儿子整到了那位名师的班里。
可几个星期之后,张女士发现,儿子并不适合他的教学方式。看儿子学得吃力,张女士又把他转到另一个老师的班,但儿子依然学得不愠不火。
张女士说,自己也曾因为儿子奥数学得不好发过脾气,但逼急了小丁会说:“你找奥数好的当儿子去!”
如今,在发现儿子“并不是一块学奥数的料”后,张女士依然让儿子在奥数的道路上走下去,张女士坦言,即使对升学没帮助了,也可锻炼儿子的数学思维。
孩子玩不动奥数 家长应去发现其他天赋
针对张女士的想法,一名奥数领队老师表示:“我反对学奥数,但我非常支持有能力的孩子玩奥数,对思维的提高的确是有帮助的。就好比大家都应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但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参加针对奥运会的田径训练。”
对于数学智力优异的孩子,解难题对他们是种“福利”,但对于其他孩子,可能就是痛苦。能玩得动奥数且乐意玩的,必然是有些天赋和兴趣的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玩奥数”的天赋,家长也不必灰心气恼或刻意去拔苗助长,而应去积极地发现孩子在其它领域的天赋。
据悉,此次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成绩最好的约60名选手,将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该竞赛的目的是发现并鼓励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
国际奥数是小众的,最大的目的不是锻炼普通孩子的思维,而是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向数学研究队伍输送。
正如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周青所言,竞赛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社会不应把奥数当成升学的敲门砖甚至追名逐利的工具,“这次取消高考(课程)加分会让竞赛变得更健康。因为这会让一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奥数参与者自动离去,只有真正有天赋和热爱奥数的学生才能留下。”
解难题爱上奥数 他由内向变得开朗活泼
田佳宝是巴蜀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从小就很喜欢数学,在班上数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我喜欢解数学上有难度的题,每次花费精力解开一道难题,心里就很高兴,充满了成就感。”田佳宝说,平时他比较内向,不喜欢一下课就跑跑跳跳,经常一个人静下心来做一做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久而久之,慢慢就喜欢上了数学,所以高一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开始学习奥数。
“奥数上的每道题都不简单,足够我好好算一阵了,这正是我想要的。”田佳宝说,学习奥数不止是他学业上的功课,更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爱好。
对于学习奥数,田佳宝说,即使解出了一道题,也要再花点时间把题再重新梳理一遍,弄懂其中的原理,做奥数题并不是一味的依靠题海战术。
“奥数让我有了自己的兴趣,更让我交到了许多好朋友。”田佳宝说,学习奥数的过程,不管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让他颇有收获。
“以前比较内向,不怎么说话,朋友很少,学习奥数后,认识了一起学习奥数的许多朋友。”田佳宝觉得,平时和一起学习奥数的同学讨论交流,让他的性格逐渐开朗,有时还会因为题目的解法不一而与朋友们争得面红耳赤,但隔天大家又会有说有笑,这些都是他宝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