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院校动态

高一语文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教案下载

时间:2017-09-22 18:49:01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高一语文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教案下载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 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 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