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院校动态

高二语文教案 《雷雨》教案(二)

时间:2017-09-22 18:46:57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二、课文析读

李健吾谈《雷雨》

……

说实话,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容我乱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个是希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Hippolytus),一个是法国拉辛(Racine)的Phedl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了前妻的儿子。我仅说隐隐中,因为实际在《雷雨》写的却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捐弃,妒火中烧。然而我硬要派做同一气息的,就是作者同样注重妇女的心理分析,而且全要报复。什么使这出戏有生命的?正是那位周太太,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女性。就社会不健全的组织来看,她无疑是一个被牺牲者;然而谁敢同情她,我们这些接受现实传统的可怜虫?这样一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反叛,旧礼教绝不容纳的淫妇,主有全剧的进行。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就看见热情;热情到了无可寄托的时际,便做成自己的顽石,一跤绊了过去。再没有比从爱到嫉妒到破坏更直更窄的路了,简直比上天堂的路还要直还要窄。但是,这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的旧式妇女,不像鲁大海,同是受压迫者,他却有一个强壮的灵魂。她不能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无顾忌;对于她,一切倒咽下去,做成有力的内在的生命。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便感到她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从戏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她只有心思:报复。她不是不爱她亲生的儿子,是她不能分心;她会恨他,如若他不受她利用。到了不能制止自己的时候,她连儿子前途也不屑一顾。她要报复一切,因为一切做成她的地位,她的痛苦,她的罪恶。她时时在恫吓;她警告周萍道:“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周萍另有所爱,绝不把她放在心上。于是她宣布道:“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她是说天空的暴风雨,但是我们感到的,是她心里的暴风雨。在第四幕,她有一句简短的话,然而具有绝大的力量,“我有精神病”。她要报复的心思会让她变成一个通常所谓的利口。这在她是一种快感。鲁贵以为可以用她逆伦的秘密胁制她,但是这个糊涂虫绝想不到“一个失望的女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绝不在乎他那点儿痛痒。我引为遗憾的就是,这样一个充实的戏剧性人物,作者却不把戏全给她。戏的结局不全由于她的过失和报复。

(节选自《咀华集》)

三、类文荐读

门大开,周朴园进,他约莫有五六十岁,鬓发已经斑白,带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圆花的官纱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衫的领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白,腮肉松弛地垂下来,眼眶略微下陷,眸子闪闪地放光彩,时常地倦怠地闭着眼皮。他的脸带着年老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信和倔强。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转为脸上的皱纹深深避盖着,再也寻不着一点痕迹,只要他的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梳到后面。在阳光底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矿产。他的下颏的胡须已经灰白,常用一只象牙的小梳梳理。他的大指套着一个扳指。

阅读指导:这是一段对周朴园衣着和肖像的描写。透过对他外表的刻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朴园的另一面,即他的虚伪、道貌岸然,他的霸道、冷酷,他的专横、狡诈,他的不择手段,他的狠毒无情。揭开虚伪的面纱,我们就可很容易地看清周朴园的本质。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一:话剧在中国

虽然在我国传统戏曲中,也包含有话剧的成分,但真正的话剧是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我国话剧按它的历史发展和艺术风格,可分为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

1907年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春柳社”,演出由曾孝谷根据林琴南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改编的七幕剧,标志着我国早期话剧的诞生。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戏剧,刚进入我国时,人们称它为新剧或文明戏。早期的话剧剧本是幕表式的,由演员凭借只有简单的故事概括和幕表作即兴表演,很少有完整的剧本,且大多为翻译剧或改编剧。由于在文学革命初期,一些新文学倡导者的提倡,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1919年胡适套用《玩偶之家》所写的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独幕剧《终身大事》,就是较早出现的剧本之一,虽然艺术上浅薄、幼稚,人物缺乏性格,但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发表,对推动剧本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在五四运动的激发下,涌现了一大批剧作者。作品也大量增加,且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革命运动的宣传和深入,起了一定的作用。

现代话剧又称真新剧、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统一定名为话剧。它的诞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标志是洪深在1924年据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的成功演出。现代话剧提倡非职业性演出,主张严格遵守剧本和排演制度。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和田汉的现代剧《名优之死》,奠定了现实主义戏剧文学在话剧运动中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现代话剧发展的一个高潮,涌现了曹禺、夏衍、陈白尘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上海屋檐下》《雷雨》《日出》《升官图》等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剧作。另外,抗日战争期间那些短小精悍的活报剧、街头剧、独幕剧也蓬勃发展,为抗日战争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建国之后,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家相继涌现,使我国的话剧事业蓬勃发展,题材更广,艺术性也进一步增强。且有不少剧作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历史剧,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像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等。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社会的改革有力地促进话剧题材的进一步开拓,出现了话剧艺术的又一个高潮。沙叶新的《陈毅市长》,贺国甫、宋福先的《于无声处》等剧作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伟大成就。由于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剧作家们又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使我国的话剧创作出现了多元化的探索态势。

总之,话剧艺术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很快地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并以它独特的风姿,为我国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风景。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话剧艺术也将会在我国文化舞台上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