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介绍,从检查情况来看,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投入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中央部属高校以及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获取经费和资源投入上明显占优,与地方普通院校差距普遍拉大。
分组审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也对此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认为,投入不平衡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他说,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公共资源投入部分高校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如此,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只会更加恶化。 “因为名校的筹资能力越来越强,有的名校一年仅接受捐款就是几十亿,还有巨大的创收能力,而弱校不仅没有捐款,连财政资金也很短缺。如果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会有一些高校破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日益失衡,未来堪忧。”郑功成称。 他认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强调相对均衡,要有相应的投入评估指标。否则,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有所作为,这次执法检查就是有作为的一步,还希望对教育经费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应该监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谢广祥也认为,高等教育法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由于多方面原因与因素,很多省份尚未落实高教法关于经费逐步增长的要求,因此建议增加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公办普通高校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生均拨款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力情况、在校生人数变化、工资标准调整等因素建立生均拨款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巍则用“双一流”建设来举例。他说,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支持一些实力比较强的高校更好地提升水平,无疑是正确的战略。但值得关注的,更多的省属地方高校状况堪忧。 “我们进行过一些调查,如生均经费、博士生招生的数量等,一些“双一流”大学和地方院校生均经费差十倍甚至更多。” 他认为,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培养专业人才,但其生均经费、教师待遇等,和“双一流”大学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 他呼吁,要加大对地方院校的支持,“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