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福建、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重庆八个省市推出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全国已有14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落地,标志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基本完成。
从2014年上海等地启动高考改革以来,历时近5年,目前可以说高考改革框架已基本确立。虽然教育部确定了整个高考改革的基本方针,但是具体方案上,还是要寻求合适地方的方案。特别是随着改革的展开,各省份尤其是教育水平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改革进行得越谨慎。高考既是链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又是牵动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枢纽。随着中国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教育也在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2000年前后的高考改革是以“广覆盖”为目标,那么今天的高考改革就是以“有质量”为目标。
这个“有质量”首先体现在不分科上,最新的八个省份的高考改革,均打破了文理限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制定时此问题就引发过热议,虽然总体结论是倾向于取消文理分科。但是由于文理分科已经多年,有一定惯性与合理性。所以改革方案是先在一些城市试点,随后再根据经验普及。其实,具体的改革计划都是以文理兼通为改革方向的。今次江苏、河北提出的高考改革计划,两年后就取消高考的数学文理科分卷考试,对于实际取消文理分科而言,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除了语数外以外,6个学科供学生选择,从理论角度看,贯彻了文理兼选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小的选择余地。当然,这也随之带来了一个公平问题,因为之前存在的文理分科,学校都有固定的师资安排。一旦推行文理不分科,就会对师资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调适提出新要求。所以,本次高考改革的具体设计以省为中心也是这个目的,各省公布的考试组合都不尽相同,也是考虑到本省的实际教育能力做出的选择,应该说这样的方式较为公平。
将高中学业考试纳入高考,这是“有质量”的第二个体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提高各类型学校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国际共识。过去我国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同时,高考采取选拔考试,这样一个竞争标准下,学生都集中学习高考科目内容。这就导致一般的高中学业教育比较单薄,学生实际的学科知识水平较弱。目前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输出驱动”改革,不仅加强了整体学业的表现标准,而且实现了表现标准向规范性标准转型的过程,对于学生各阶段的整体知识水平有了“应然水平”测试。对于中国教育而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就必须将高中学业考试和高考统一起来,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重视。目前看,各省在高考方案中都贯彻了这一改革方针。目前看各省均将学业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其中选择性考试为6门科目,其成绩要纳入高考。各省的合格性考试内容选择各有差异,湖南省给出了14个科目,江苏省给出了10个科目,广东省则将合格性考试成绩纳入到春季高考参考,力度更大。
多元录取机制,是“有质量”的第三个体现。高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有着一考决定命运的重要性,所以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人生难得几回搏,几乎是所有高中生的经历,这虽然残酷,也是现实,更是公平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广覆盖,上大学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尽量满足个人的选择,更全面地测评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不仅是把学业考试纳入高考,而且招生时参考学业考试表现,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这可以更全面和公平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把本科招生合并,统一起招生。这次八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这点贯彻较为彻底,均将大学本科招生合并为一个批次,减少院校偏见,也能促进各个高校更为公平的发展。河北、江苏均设计了“专业(类)+院校”的报考方式,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投档,这样做就更为公平。
这次八个省份的高考改革计划,都把高等职业教育当作一个重点,也都专门做出了计划。对地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更容易突出本地化发展方向、以地区特色为主,像河北就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发展重点,这对于中国教育的多层次高质量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改革方案的“有质量”的转向,还必须要在最后实施时实现“有质量”的结果。从初步实现“广覆盖”走向“有质量”,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所谓任重道远就在于,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逐步明确,但对于教育而言,则是一个需要立足百年的大计,需要更多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