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坚持“一点四面”的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反映依法治国理念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科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鲜明体现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和展现人文学科高考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总体来看,试题符合政治性、规范性和公平性的规定,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1)试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试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采用概括、比较、说明、简评、简析等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作用,评价历史现象,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如第41题,题目以卢梭《社会契约论》为载体,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题目开放,能够考查考生多种能力,非常具有历史特色。
(2)试题阅读难度大大降低,贴近考生认知趋势明显。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历史素养,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通俗易懂,基本没有语言障碍,考生感到亲切。试题难度有所降低,如26、28、29、33等题,尤其是28题,题干简单、社会史观切入,历史味道浓厚,Ⅰ卷和Ⅱ卷同时用了这道题,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3)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第24题“儒学的历史传统”、第26题“史学的影响”。
(4)渗透依法治国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是深刻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把握以宪法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法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第32题仍然考查罗马法,打破了全国卷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轮考的的规律,即出乎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5)呼应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热点切入是新高考命题的规律,但是几乎不存在显性热点问题,所有的切入“热点”都是隐性热点或长效热点。如24题考查“传统文化”,25题考查“农业改革的趋向即规模经营”,26题考查“史学”,28题考查“社会史观、全球史观”,29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周年问题,30题考查抗日战争,31题的命制契合当今外交热点,32题是依法治国,33题和41题契合民主热点,34、35题的命制应该是契合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40题以人口问题入题,反映了当今“生育问题”的热点。
(6)注重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有些试题还是对教材的补充,对今后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如26题“君主个人行为”受到约束,27题巡抚的设置有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等。
(7)试题注重基础性。历史学科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知识点明确,内容具有广泛性。如第31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第33题考查英国宪政体制的发展(2015年全国Ⅰ卷曾经考查过,重要考点高考有重复考查的趋势),第40题考查人口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评价等。
(8)试题增强了开放性。文综试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呵护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以往试题通常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即41题,今年增加到两个,即40题第二小问(评价)和41题。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9)试题突出综合素养的考查。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在考查的设计上,综合运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多种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优点,重点突出地有效考查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的思维能力,非选择题全面考查学生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