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权威解读】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文综试题

时间:2017-09-22 22:12:01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2016年高考于6月7日上午正式开始,高考理综/文综考试于6月8日上午进行,自主招生在线第一时间分享了各省市高考理综/文综试题。下面小编将2016年北京高考理综/文综试题进行解析,供考生家长参考。

  理 综

  物 理

  2016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物理试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新”,努力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确保高考物理科平稳顺利。

  一、 确保稳定

  2016年的命题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多年的命题成果,进一步强化了北京特色,是对多年命题经验及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具体有如下几点。

  1. 考查内容及能力要求的稳定

  考试内容覆盖《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知识,涵盖7个模块。能力考查做到《考试说明》要求的五大能力及其具体要求的全覆盖。

  2. 命题思路的稳定

  继承自自主命题以来多年实践的宝贵经验及优秀成果,延续近年来形成的北京卷物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做到命题思路的基本稳定。如回归物理本质,一如既往重视考查考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及研究方法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对简单熟悉的物理情景的深入理解。重视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尤其是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3. 素材选取思路基本稳定

  注重从教材中选取命题素材,通过对素材的灵活组织和巧妙设问,深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中学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二、 适度创新

  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创新。通过创新试题呈现方式,丰富素材选取范围,深入能力考查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具体如下。

  1. 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体现学科综合能力

  要求考生站在学科的高度理解物理规律,对各模块物理规律形成整体认识。为此,2016年物理试题加强了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包含力电综合、力热综合以及力光综合等形式。

  2.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紧跟现代科技应用发展

  如第17题以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为素材,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地磁偏角、地磁场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的理解。

  在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试题也紧跟时代,体现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上的新发展。如第24题以光镊效应背景素材,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也引导考生了解并进一步学习物理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上的新发展。

  3.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中学教学,考查核心素养

  2016年物理试题注重从两方面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形成物理观念并运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如第20题以近年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空气污染为背景素材,考查了考生阅读素材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加工素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联系教学实际,引导课堂教学。如第23题以考生熟悉的示波器为素材,以电子在示波管中的运动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以及对电场、重力场的深入理解。

  4. 适度开放设问,体现思维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注重试题的探究性,是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考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考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第21(2)⑤问和第24(2)问,鼓励考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解答问题,殊途同归,鼓励考生的发散思维。此外,解题过程中体现科学思维过程,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和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注重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23(3)问中引导考生运用类比思维,探究建立“重力势”的概念。

  化 学

  2016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北京)在命题顶层设计中确立以坚持“一点四面”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为主导,以体现科技创新成果、绿色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的制备等为主体,以彰显化学实验学科特色为主旨,以展现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为主线,力求实现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一、试题立意高远,突出化学学科作用,大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核心科学,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科发展重大成果,突显化学学科实验特色,突显思维过程和思维深度。在真实背景中,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或推动作用,体现学科思想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在开放性设问中,体现发散性思维,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如6题,首次将科学家和其所作的贡献同时呈现给考生,在大力宣传我国科技成果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试卷整体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考试内容改革的核心要义,发挥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二、试题素材丰富,突出展示化学领域及与交叉学科领域的科技成果及研究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热爱科学研究

  试题背景材料丰富、新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展示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关注科学发展,关心资源再生利用及绿色家园保护,关注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等。如6题涉及化学领域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应用;7题中草药的煎制过程,是化学原理及操作具体体现的过程;26题呈现的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方法、27题的废旧铅酸电池中铅的回收等,是环境及资源化学研究的前沿热点;10题素材是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机整合;12题的电解实验,源于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的深化;11题的素材是物质微观变化的宏观外显。试题素材的选取,即可展现化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引导化学教学的学以致用,向学生传达了在化学和谐社会的建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

  三、试题主线明确,突出体现科学研究过程,重点考查基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来源。2016年高考化学试题在内容上突显科学研究的设计思想、逻辑思维过程,充分体现课程目标中的“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能够发现和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如26题的素材以采用零价铁去除天然水体中硝酸盐的科学研究案例,将其以考题的形式浓缩呈现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比研究、定位物质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及综合多种研究数据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思想。在实现试题考试功能的同时,通过试题背景素材,全面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宣传了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激发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感。如27题的素材背景,采用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废旧铅酸电池中铅回收的技术工艺。试题通过已有知识的类比迁移,形成解决新情境下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试题以资源综合利用为背景,全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使学生深入理解资源再生过程,同时该素材在实现高考目的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运用化学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地球的有限的资源再生利用的重要意义,引导化学教学的学以致用,向学生传达了化学在和谐社会的建立、资源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

  四、呈现和设问方式创新,突出体现思维过程和思维深度,重点考查概括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决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016年高考化学试题在试题呈现形式上注重思维方式的引领,如28题以高中化学中典型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盐与盐在溶液间的反应规律,试题展开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试题解答的过程也是研究方法建立的过程。选取典型物质,以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进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试题呈现形式上,加大了获取整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试题设问方式上注重思维深度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如28题归纳物质的性质,提炼反应多样性影响因素的设问,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试题的立意有很深的理解,并具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再如25题中合成路线的设问,需要考生结合已有认知和所给信息,在生产原料和目标产物之间架构桥梁,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间不断转换。上述设问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对思维个体差异的尊重。

  五、学科特色鲜明,突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重点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基本方法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2016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体现化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绝大部分以化学实验为背景展开。与往年相比,化学实验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实验突出考查以化学实验为核心的实验探究能力。试题注重化学实验情境的设置,在化学实验背景中展开设问,或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或对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或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或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等。试题还突出体现化学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如28题,展现了将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验过程现象相结合的推理过程,对可能存在的变化过程进行基本假设并进一步在实验中进行验证的过程,最终在两者相结合中归纳概括出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变化规律。

  总之,2016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有机融入到试题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立意深远,素材选取范围广,内容富有时代气息。试题呈现方式有所创新,突出科学探究及科学研究思维方法。试题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深度展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试题全面贯穿化学实验,学科特色鲜明。试题具有育人功能和人才选拔功能,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导向作用。

  生 物

  生物学科试题密切围绕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这条主线,创新试题形式,创新设问角度,突出强调活学活用与学以致用的能力,关注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综合考查生物学科素养。试卷延续了多年来形成的北京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能力立意,坚持落实基础等命题方向不动摇。

  一、凝练学术论文,用真科学考真素养

  题目素材大量选用国际顶级论文,通过命题者巧妙地转化,将高深难懂的实验数据化繁为简,令专业学术的论证过程通俗科普,为考生呈现出一道道体现科技前沿但易于理解的科学问题。这类试题情境使考生置身于真实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让考生结合所学,发挥所长,展现学科素养。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理综卷第29题以研究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为情境,向考生展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分子,从科学问题的发现到解决的系列过程。不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积累,而且着重强调科学思维的方法与习惯。又如第30和31题,在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精彩地呈现了逻辑与辩证思维的过程,先化整为零,将复杂难解的问题简化为单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再积零为整,要求考生将多项研究结果联系综合,得出结论。

  题目选材视野广阔,立意深远,引导考生作为现代人要关注当代社会科技的前沿与发展,注重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思维习惯,发展与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生学习中受益。

  二、创新题型设问,以新角度探新思维

  1. 巧选问题角度,鼓励奇思妙想

  开放性试题具有解题思路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特点,为考生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年试卷中多个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设问角度选取巧妙,具有新意。通过提供疾病的治疗思路、推测影响嫁接体接穗新生叶形态的物质来源等新角度的设问,鼓励考生创新性思考。

  如第29题中第(5)小题,鼓励考生从埃博拉病毒基础研究中得到启迪,并畅想将研究成果用于治疗疾病的多种思路。再如第31题从一个奇特的植物嫁接结果引入,通过让考生综合多个相关实验结果,得出“大分子mRNA可以从砧木长距离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影响叶子形态”的推论。考生得出这一推论,需要利用题中多个科学证据相互印证,缜密思考,还要打破原有的知识藩篱,才能登上更高的山峰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这些问题,为考生提供了进行创造性解答的舞台,让考生站在科学巨匠的肩膀上,发挥奇思妙想。有利于选拔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考生。

  2. 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

  改变固有的试题呈现形式,创新问题情境为考生搭建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平台,有助于改变解题套路化和思维模式化的倾向,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摆脱经大量练习导致的僵化思维,能够活学活用,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思考当代生物科学的问题,激发未来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如第29(4)题,以一个未完成的表格的形式,考查考生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并作出准确预期的能力,对考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与严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再如第1题,创新采用了生物概念图的形式对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考查,题目信息呈现简单明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助于考生梳理生物学知识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建立清晰的网状思维导图。又如第5题,以全新的数据图形式呈现了光合作用产物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的分配去向,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灵活转化的能力以及对生命观念的深入理解。

  三、坚持三个特点,传正能量树正导向

  1. 坚持立德树人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考是近年来生物试卷追求的重要目标。如第29题,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对埃博拉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我们国家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增强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认同感。如第31题,以研究者借助嫁接技术发现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作为题目情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优秀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 坚持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是生物试题一贯坚持的方向。今年试题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进行了深入地考查。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更加清晰,使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良好的发挥空间,有利于体现中学教学的成效,令考生获得成就感。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通过实验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科学思维品质。试卷针对实验探究能力设计了系列问题。如考查观察实验现象(第31题图1)、理解实验结果(第3题,第31题表)、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31题(1)(3))、使用实验数据(第5题,29题图1、图2)、作出合理推测(31题(4))、设计实验方案(29题(4)①)、预期实验结果(29题(4)②)、得出结论(30(3)、(4))等。在能力考查的同时,试题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蕴含其中,向考生传达科学思维的精髓。

  3. 坚持落实基础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和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为考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基础,更为考生在储备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更高级能力提供了可能。今年的试卷仍然坚持在相对少的试题数目中实现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最大覆盖。试题涉及考试说明20个主题中的17个主题。

  文 综

  地 理

  一、在传统文化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全球人类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明成果引领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素材,强化地理内容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地理学的视角,欣赏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2016地理试题延续了2015年试题中关注我国古代科学理论如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祖国文化中对人地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试题涉及对祖国大好河山如“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的感叹、汉代文化遗址的旅游价值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自信心。

  二、在主干知识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地理主干知识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基本思想,地理学科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涉及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试题围绕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注意体现四大发展战略布局,注意贯彻“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协同”五大发展理念,把主干知识的考查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

  第1题以2016年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主题 “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为背景,直截了当地引入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3题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图和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话题,考查天气状况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出现,不仅与人类活动相关,同时也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树立客观、全面地认识地理现象或过程,避免以偏概全。

  第9、10题选择北欧国家芬兰为设问话题、第40(1)以法国马赛港为设问背景,连同第1、2题在北京召开国际地理学大会的相关材料,旨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全球问题,具备全球化、国际化的眼光,具备洞察世界发展的战略思维能力。

  第36题选取大别山区为立意背景,要求学生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地形条件、水利和公路工程等瓶颈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针对大别山区面临的脱贫任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合理化建议。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学基本理论,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在图像表达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积极的、正确的、乐观的美学素养与“德”密不可分,立德树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需要使学生形成真善美思维习惯。地理图表既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态度和情感、提升美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2016年试题致力于地理图像的美学设计与融合表达。与2015年试题相比,图像数量有所增加,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多样、融合,并增加了地理素描图的比重。图1 把时区与地理坐标融合,图2将海平面气压图与空气污染质量图融合,图3是地球圈层空间和时间变化融合,图4表示流域动态演化与地物形态的融合,图5将气温与日出日落融合、把季节、日、小时集为一体,图6同时显示了农作物(燕麦)分布与人口分布,图7把出行能耗与出行次数融合,图13兼顾马赛地理位置和港口概貌融合、现实分布与历史面貌融合,力求使学生在分析图像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地理图像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四、在时代发展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6年试题延续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的立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实出发,关注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热点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与时俱进,逐渐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1、2题的立意背景列举了1992年华盛顿、2000年首尔和2016年北京等三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的主题,学生从中可以看到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具体体现,感受到地理学发展与时代的关联与创新。

  第11题涉及城市功能区调整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密切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对绿色出行、人文出行和科学出行的创新理念。倡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体验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创新城市管理手段。

  第36题选取我国实施重点扶贫区域的大别山区,围绕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和精准扶贫政策,考查学生对本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如何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从具体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时代创新力。

  第40(2)题以近期考古界的热门话题海昏侯墓的发掘为话题,以开放性的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归纳遗产旅游的价值所在。需要考生对所学的旅游地理知识进行提炼,并具体分析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创新性立意考查跃然纸上。

  政 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政治学科试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贯穿全卷,有机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内容和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培育公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高考的育人功能。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选材具有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国内外重大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深度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国际理解等。试题对考生提出了探究创新、理性分析、公共参与等能力要求,渗透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努力发挥高考在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积极适应新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立德树人,承担社会责任

  试题紧紧抓住教育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一系列重要教育内容,落实到试题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试题以多样、鲜活的题材为载体,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整个试卷的谋篇布局之中,强化了试题的育人导向。

  试题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第24题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为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8题用“跑步热”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奔跑中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第38题要求考生在深入探讨科技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时,思索科技进步如何造福人类等问题。

  试题从传统文化现代化、文物让“历史活起来”等角度,让学生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的重要意义。第24题把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泥人张”传统工艺,与新兴大众传媒手段、现代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是文化创新的生动体现。第34题通过文物这一“无言的百科全书”,将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试题彰显了法治建设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第33题以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分析政府依法行政对于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意义。第34题以一张人大代表选举的选票为题面,引导学生正确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独立思考,鼓励思维创新

  试题考查创新能力,以反映学科本质特征、具有学科特色的考查内容和形式,引导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摆脱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鼓励新方法和新解答。如第38(3)题采用摘自不同书籍的关于“科技与人的关系”的三段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主判断,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这一考查方式有利于学生摆脱唯一答案、统一标准的思维模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充分空间,突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考察。

  三、贴近生活,引导社会实践

  2016年试题紧扣国际国内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考生拓宽观察生活世界的视野,思考身边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探究其原因、解决方法和实践意义。在2015年试题积极落实“社会大课堂”教育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进一步强调“实践育人”的导向,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公民政治参与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梦娃”公益广告、文物保护、学生创客社团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拖延症”现象设计的手机应用软件、年轻人青睐的跑步健身方式、分享经济带来的生活变化、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等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第39题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创性地采用调查报告的方式设计试题,增强了试题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该题既坚持了促进中学开展社会实践的导向,也提出了如何把学科思想方法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新要求。

  四、开放综合,促进全面发展

  2016年试题力求在具体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下,综合考查考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试题不局限于学科、模块的分置,既有对本学科内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考查,也有对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第38题聚焦“科技与人的关系”,从经济、政治、哲学多个维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基本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应有的态度。第26题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绘画艺术的相通性。第32题“文景之治”展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政策的比较。第31题的“国际贸易中的供求与价格变动”和第35题的“现代文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突出了学科的知识广度和思维力度,体现了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历 史

  2016年北京历史高考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鹄的,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水平,並强调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视野开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试题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实际,考查方式与角度新颖灵活,开放多元。

  1.整体设计,主旨鲜明

  历史试题遵循课标精神,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意涵与化育功能。试题注重整体设计,思路清晰,主旨鲜明,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与发展为载体,构建纵深开阔的认知框架,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强调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融会贯通,反映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在比较中认知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历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梳理各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互相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一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此乃人类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前提与关键。上述认知框架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2.强化“立德树人”的考查

  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鹄的,贯穿全卷的考查,典型如学科内综合题37题(36分)突出了立德树人的宗旨。该题以教育为主题,考查人类历史两千年来的教育发展与演变,将“德育教育”贯穿题目始终。该题下的3个小问,都将德育教育隐含其中,揭示出古今中外教育都重视“德育”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题立意深远,具有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注重灵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和谐、爱国等内涵,並从历史学科的特长追溯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与内涵的理解。例如18和19题通过梳理中共早期建党历程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历程,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37题第二问,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方针的制定过程,突出了从引入西方自由平等的理念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转变,梳理了德、智、体“三育”目标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材料给出了1995年中国人大制定的《教育法》,突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理念,加深考生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国家凝聚力之所在,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继承並发扬光大之。试题多角度、多层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如第12题,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灿烂,汉语韵文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诗言志”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体现,该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上述传统的理解,也是一种美学美育的体验与熏陶。再如第16题,涉及近400年来儒家经典“东学西被”的历史,站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37题第(1)问古代思想家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第17、19和41(2)题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贴近学生实际,关照社会现实

  (1)秉持“热切又冷峻”的历史眼光关照社会现实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而现实关怀又往往是历史教学和学习的起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历史试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探究和理解时代大主题与社会热点话题。第16题“中西文化交流”、19题“走向世界丛书”和第41题(2)“法国文化之春”紧扣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37题更是直接探讨了教育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第14题、21题古今中外的改革则回应了当下深化改革的主题。

  (2)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是命题的出发点之一。2016年历史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

  第一,从考生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更注意素材与试题形式的活泼生动、平易近人。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设置新情境,以小见大。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切入历史,以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背景,让抽象的概念、规律等宏大叙事具体到人和事的层面,不仅便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活生生的人在创造,在经历甚至在承受,进而对历史中的人和事保持“同情之理解”,以史为鉴,推己及人,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现实中的热点也是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016年3月—6月,海昏侯墓发掘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40题(1)“海昏侯墓与曹操墓”比较分析题就以这个热点为依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身边日常生活入手,充分整合课内和课外知识,寓理论于实例,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贯彻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6. 深化能力测试,注重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试题还强调学科思想与基本方法,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绝大多数选择题都如此)。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考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第37题第(3)问,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开放设问,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而且也考查了考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这对于他们的终身教育也十分有益。

来源:北京考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