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三问自主招生:能否真正兴利除弊保障公平?

时间:2017-09-22 21:43:3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2015年,对于自主招生政策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如果从2003年春季,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北大、清华等一批“985高校”开始实施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算起,自主招生在我国已走过近12年的历程。

在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是12年来,对自主招生政策最具体,也是最为严格的一次规范与完善。

被严格规范与完善之后的自主招生政策,12年后重新出发,能否回归本质?

第一问:能否真正兴利除弊,保障公平

十几年来,自主招生政策始终伴随着探索与争议一路前行。

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尝试,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不足,为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进入优秀大学学习的机会。但随着自主招生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对生源争夺的日趋激烈,以及自主招生制度自身的内生性和结构性因素,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成为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为了有效纠正自主招生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意见》对自主招生的原则、规模、流程、操作等做了一系列细致的规范,正是旨在兴利除弊,保障公平。

自主招生在以往实践中的“选优”,使其常常演变成高考前的“掐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竞争。同时,向中学分配指标的做法也对中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但是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于优质中学的高度重视,导致了“强者愈强”,催生出一批“超级牛校”,客观上加剧了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亚章认为,此次规范,要求由考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有关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提供推荐材料,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机会均等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申请资格。同时,中学也不必再分三六九等,而拥有同等的权利。

本轮自主招生政策的规范和完善延续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问题导向的特点,明确针对以往自主招生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小高考”、“影响中学教学秩序”等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以促进科学选才、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科学有效途径选拔人才。

第二问:能否实现科学选才,有效评估

自主招生是高水平大学探索科学选拔特殊人才的重要途径。探索科学选才,自主招生才有生命力。然而过去十几年来,自主招生一直在选才方面受到多方面质疑。

先说以往的自主招生政策在强调了高校的选材自主权的同时,是否也给予了学生以同样的选择自主权。“在原来的自主招生政策中,学生主要通过中学推荐获得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但中学往往会对学生的报名进行平衡,使得一名学生仅能选择一所大学,这影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政策调整后,学生自主报名和申请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初审通过甚至认定,扩大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而大学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的考核和认定,更有利于学生有效评估自身特长、潜质,做出合理选择。”清华大学招生办工作室主任于世洁分析。

再说,以往的选拔方式是否保证了自主选拔的科学性。“以往,无论是各高校自行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还是联考,从科目设置到考题设计,都日趋接近高考,再加上培训机构的推手作用,异化了自主选拔的科学性,使自主招生成为变相的应试招生。”王亚章分析,《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认真审核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合理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这就使得自主招生的“门槛”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单一指标来确定。在考核中,明确不得采取联考方式,如需笔试的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评价作用,考核结果也将基于学生的潜力和能力,而不是自主招生考试的发挥。在录取中,对于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考生,可以申请破格录取,也有助于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本次规范对于自主招生的科学性做出明确要求之后,也对高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真正确立以能力为标准的门槛,而非以中学为资格的门槛?如何真正评估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在改变以往给中学更多的信任和推荐主动权之后,是否会更多地依仗各级竞赛作为审核依据,是否会导致更多的考生再重新走回热衷于各种奥林匹克竞赛的老路?

第三问:能否彻底消除腐败,阳光招生

说到招生腐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制度设计是一个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下利益相关者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理解这一点的关键是,任何制度都不是静态的。不存在一经设定只需落实执行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制度。现实往往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形。由于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在制度施行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并不会按照政策制定者的立场和逻辑去行动,而一定会从自身目标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方式。政策落实为什么经常会“走样”,之所以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此。

基于这段话再来考量本次对自主招生程序的规范,我们会觉得愈加必要。我们看到,此次政策调整,突出了规范完善程序、加强信息公开、促进教育公平三方面的内容。在规范完善程序方面,对于自主招生的报名过程、中学提供材料的真实性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规范性,例如考试全程录像、专家名单和面试顺序抽签随机决定等进行了规范;对于自主招生的录取、考生投档资格审查等也进行了规定。这些调整有力加强了自主招生的规范化,充分回应了社会的关切。

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改革更是要充分考虑教育规律和中学、教师、学生的适应调整过程,有序推进,逐步完善。此次改革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一些问题,理顺了自主招生政策,加强了自主招生的规范化,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正如几位老师都指出的,“大学要在高考后的两周时间内科学公平确定自主招生的人选,这对大学是一次考验。”

12年后再回首,大学适应人才选拔规律、推动科学选才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