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自主招生改革意见稿,该改革意见稿的出台,验证了此前“元旦前后出台”的传言。知情人士透露,该自主招生意见稿的公布“不出乎意料”。其中有些规定确实值得称赞,但是将自主招生安排在6月10日至22日,专家则直言“换汤不换药”。
同期,教育部还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此前,教育部已有动作,在16日公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不过,在这些高考改革配套方案中,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与自主招生新政一样,这些“意见”中亦有部分内容遭到专家质疑。
被质疑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
今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高校自主招生统一安排在高考后。其具体时间并未划定,留下的想象空间被《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打破”。据其规定,自主招生安排在6月10日至6月22日。
“目前的自主招生方案,只是把高考之前的笔试面试、录取优惠的程序简单移到高考之后,在13天时间里完成,对自主招生的进一步推进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
熊丙奇解释称,首先由于时间较短,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足够的笔试和面试的考察;其次,学生的选择时间也有限,不太可能参加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此外6月8号高考结束后,学生马上要投入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负担也没有减轻,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在4月份可能就要进行高考和自主招生两线准备。
“就这个程序本身来讲,从高考前挪到高考后,高考前存在的问题,高考后依然存在,”熊丙奇说,自主招生本身的弊端依然存在,没有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同时学生的录取机会也没增加,“给人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
被质疑之外,《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也有可取之处,其中规定“对偏远、贫困地区考生,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选派专家到当地开展考核、实行网络远程视频面试等方式,为考生顺利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和帮助”。
对这一规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如果能真正建立专业的评价,高校自主招生时会考虑到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取得某个成绩,这应该作为一个因素纳入学生考核。
储朝晖说,这对于某一个具体高校来讲,操作起来并不难。比如要衡量某地农村学生的成绩是否可以算作当地最好,一个通用的做法是,其成绩在最好的1000人当中占什么位置。具体来说,某个学生在北京考了很高的分数,但在北京成绩最好的1000人当中只排名两三百,另一个学生在偏远地方,考的分数低,但在当地1000名成绩最好的当中数一数二,后者更应该被高校关注。
不过,储朝晖的担心在于在具体操作时还是会受到地方招生办的影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招生办能给高校多大的自主权,目前我觉得需要靠各个高校和招生办协调”。
“一刀切” 取消加分是否科学客观?
《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并表示“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
储朝晖认为,控制规模的一个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对高校自主招生容易导致腐败的担心,“短期内不扩大规模,有这个可能在里面。”
而容易发生腐败的还有高考加分领域。或基于这种背景,《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对多项高考加分项目予以取消,包括: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根据这一规定,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也将予以取消。
储朝晖认为这些取消是对的,“主要是这些加分都是由行政权力掌控的,没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容易发生腐败。”
熊丙奇也认为现在取消加分是向“加分腐败”开刀,但属于“一刀切”。在他看来,对于“加分腐败”不能以简单的取消来解决,因为是加分的制度有问题,这些加分不是基于综合评价,其认定和加在高考总分上等都是由行政部门操作,“如果是简单取消而不改革,不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又会把事情引到高考分数方面,唯高考分数论。”
当然,有些加分并未取消,对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教育部在文件中表示要“规范和完善”,且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等,包括“有关地方要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
储朝晖建议,对类似少数民族加分,对其是否应该加分、加多少分应该有明确的界定,包括对“民族聚居地”的界定,“比如少数民族在北京生活,小孩在北京出生,母语都用汉语了,就不应该加分,如果从小就在民族聚居地成长,用民族语言,但在学汉语,这个可以适当加分。”
还有类似立功加分等项目,储朝晖认为都应该界定清楚,“保留的话还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要让和加分有关的事情尽量成为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