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也能成为一门学问?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有些困惑,有些不屑……。在传统观念看来,录取与否的关键是成绩,成绩达到了,我当 然应该被录取。这与填志愿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在理想状态下,学校录取某个学生与否,最主要的应该是看他的高考成绩,德智体诸方面,从来没有一个学校说录 取某个学生是因为他的志愿填得好。从学生的角度说,我成绩达到了,我当然应该被与我成绩相当的学校、专业录取。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多年来的录取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与他的成绩相当的学校、专业所录取,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高分 低就、高分落榜的现象;与之相应的,也就有一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因为高考志愿填得凑巧,进入了往年需要较高成绩才能进入的学校,也就是许多人所说的“分数 增值”了。人们常说,现在的高考不能取消,它至少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此现象的产生,让这一核心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分数高的学生没有录到 好学校,分数低的反而进了名校,这会导致许多学生不去认真学习,提高成绩,反而去寻找什么志愿技巧,以求用低分获得好学校的录取。这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 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填志愿是不应该成为一门学问的。然而现实中为什么这一现象一再出现呢?它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志愿填报规 则的设计。原来的志愿填报规则中,学生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并且高考成绩或排名、其他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等信息不完全透明,学生完全是以赌博的 心理在填志愿,如果达到了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则是万幸,如果达不到,那么就不太可能被同层次的其他学校录取了,因为同层次的其他学校也在录取填自 己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只要当第一志愿的学生录完后还没有完成招生计划,才来考虑填它为第二志愿的学生,但一般来说,这些同层次的学校大部分都会在第一志愿 录取满额,而还在第二志愿招生的学校一般都是学生不大愿意报考的非理想学校、专业。现在,由于实行了平行志愿,信息也在不断地走向透明,使得学生选择权利 越来越大,同样的分数,我看A学校能否录取我,行,就录取,不行,再看B学校,然后再看C学校……,等等,这就是增加了学生的试错机会及选择权利。尤其是 内蒙古在2008年实施的实时动态志愿,更是无限制地扩大了考生选择学校的权利及试错机会,信息也实现了完全的透明。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试错及不断调整 自己的志愿决策,以确保最后能被相应的学校专业录取。如此,高分落榜或低就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理念逐步得以完全落实。那些低 分学生还想通过志愿技巧进入好学校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了。而研究志愿填报技巧以求得进入好学校的学问终于露出了它的狐狸尾巴,因为它根本上就是通过钻政策和 制度的空子来生存的,当政策与制度设计弥补了原来的漏洞,这个伪学问也就迎来了它的末日。
既然它是伪学问,那么你为什么还是高考志愿决策研究专家呢?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问到这一问题,问得好!明知是伪学问,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呢?因为,我并 不是从升学的角度来研究志愿填报的,也就是说,我研究志愿填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 “高分落榜”或“低就”,也不是为了帮助人们以低分数博取好学校。因为我明白,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来解决。我所研究的领域在于通过科学的志愿决 策规避学生未来失业的风险。因为,志愿填报虽然对升学不应该有影响,到现在也逐渐没有影响了,但对就业的影响或者决定作用却是随着人才的市场化而天然产生 的。当大学生不再分配工作,需要到人才市场上求职时,学生填志愿、选择学校、专业就会对他的顺利就业产生重大的决定作用。如果他选择的专业合适、学校有办 学优势,那么他就可能学有所成,进而为未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否则,他将面临着极大的失业风险。于是,在填报志愿时如何选择才是科学的,才能将未来失业 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成了高三学生及家长面临地重大问题。而升学志愿决策就上升为需要深入讨论的研究课 题。
在人才市场化不断成熟与完善的今天,要顺利地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并不是大学毕业后才进行人才定位,而是在中学升学填报志愿时就已经定型了,你 所选择的专业、学校已经决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以某种专业人才的身份到市场上求职。如果说,求职是人才的销售,那么,志愿填报对专业、学校的选择,就是人 才的生产决策,我称它为学业规划。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就是以销定产,因此,在生产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的销售。于是,我提出的志愿决策策略就是瞄准 就业填志愿。我自信并乐观地认为,学业规划不仅是求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也是促使我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
相关文章
2010高考报考:志愿填报误区知多少
2009高考北京(本一批)一、二志愿提档线对比
2010年备受家长关注的二志愿院校名单
2010填报志愿关键:如何综合考虑分数、学校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