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决定着一千多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高考填报志愿是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许多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如果志愿填报成功了,将会锦上添花使考生及家长心想事成,从而上个理想的大学;如果志愿填报失败了,就不仅是事与愿违这么简单了。下面和各位高三考生和家长谈谈填报高考志愿有关的误区。
一、考分对调档线——方法错误,起步误入歧途
1.什么事志愿级差分
又称学校级差分,是指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第二志愿考试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差。即:第二志愿考生按减去志愿级差分后的分数作为学校排粪来确定录取。
2.确保第一志愿万无一失
高校当第一志愿人数比较充裕时,一般不再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很高,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80%左右。考生和家长要将所有精力和智慧用在使所报志愿能确保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上,力争不出事务,要慎之又慎,稳之又稳。如果因几分之差被第一志愿院校拒绝,“下嫁”到第二志愿院校,损失的将是三五十分,甚至更多。同一所中学或家属院内,高考成绩差不多的两名考生,一个上了北京理工大学,一个却上了北京工商大学,就是因为后者第一志愿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以第二志愿录取到工商大学,冒险和侥幸心理导致了重大失策。
3.“平均分”参考意义最大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而应当详细了解欲报高校近三年实际录取的“实线”——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作志愿填报参考依据的风险非常大,多半要失败。最高分意味着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很大的自主性,录取把握大。平均分最重要,最有实际意义。如果某考生的分数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可以说稳操胜券。很多人主张用平均分或平均分与最低分之间分数段来考虑志愿。
4.不要指望“附加分”取胜
各高校是按计入附加分的总分投档,但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附加分进档的考生,所以按实考分报志愿才有把握。
二、第二志愿白报——二次落空,造成无学可上
1.不能放弃第二志愿
很多考生出于自信或不了解第二志愿的含义,在志愿表的第二志愿一栏为空白,这实际上是放弃第二志愿。这种情况下一旦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则当年无学可上。
2.留出足够空间
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院校要适当来开档次,给第二志愿录取留下足够空间。否则,会导致步步落空,全线崩溃。
3.确认招收二志愿的高校
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与欲报考院校联系咨询,须得到准确答复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志愿级差分等附加条件。二是阅读欲报志愿院校当年的《招生章程》,确认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明确规定。
4.平行志愿录取原则
北京市本科批次的第二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对同一科类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平行志愿从A到C学校的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时各学校的调档比例统一为 100%,相同分数的考生符合同一所学校投档条件时同时投档,各批次的平行志愿实行一轮投档。
三、不懂专业排序——够分落榜,最终全线崩溃。
专业排序勿忘“五要点”:
专业级差分——跟志愿级差分一样的道理,同一高校的五个专业之间在录取时一般也是有级差分的,若考生在成绩未达到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志愿专业排序。
专业级差分一般在3—5分之间,但也有学校不设专业级差分。
有的考生成绩高于所报志愿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仍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的几个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的要求;或者当第一专业未被录取时,第二专业按照级差分又达不到所需分数:专业不服从调剂。
专业的选择和排序可从五个方面来考虑和确定。第一,要选择你的分数能“够得着”的专业;第二,所选专业是考生喜欢或能够接受,至少是不反对的专业;第三,根据你所报的专业该校往年录取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可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北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和欲报院校招生宣传资料中获取所需信息);将专业排序的初步方案向高校招生办咨询,并作必要调整;第五,填写“专业服从调剂”。
四、放弃主体专业——不看实力,实为高分低报。
1.要去专门院校上学
语言类、法律类、师范类、财经类、土建市政类、计算机类、农学类、电子信息类、医学类等都有专门院校。在专门院校得到的训练跟在其他院校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是法学类专业,华东政法、西北政法的法律专业跟北航的法律专业是不同的。同是土建类专业,北京建工学院不单讲授基本知识、书本知识,还要讲大量工程实际知识,这跟北方工大的土建专业有很大差别。
2.要读学校的主体专业
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准综合大学多数都有主体专业,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相当强。如学生物工程报中国农业大学,而不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国际经贸、金融学专业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不是要报中国农业大学。同样道理,学中文专业报首都师范大学,而不应报北京理工大学。
五、忽视考生特质——追求热门,影响职业发展。
怎么判断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呢?认真分析考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类型和行为特点,你会发现这些个体差异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和人才发展。
学生对自己性格行为特点的分析,最好还是和家长、老师交流一下,可以参考测试结果,但结论还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础上。
考生由于受阅历限制和尚无职业经验,往往对专业没有成熟明确的考虑。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好”的学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学科兴趣高,成绩好;哪些学科兴趣不高,成绩不好。对于“我只想学某专业”的学生,家长可从两个方面做思考和引导。第一,人是有多方面兴趣、特长和潜质,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通信,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和科学引导。第二,学相关专业将来是可以从事同一行业或同类职业的,如学中文、法律、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记者,只是发展方向、特长、风格会有不同而已。
在高校更加强调“通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真正进入本“专业”工作,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才能组后完成。对大部分考生来讲,可选择一个应用性、业务性较强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建议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