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解读 ● 2017年我国3大专项计划(附:招生简章)
大类招生不能只是招生的技术改革,而必须是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管理的整体改革。
据悉,清华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将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
其实,北大、清华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启动按大类招生改革。2001年,北大创立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就被认为是大类招生模式的雏形;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同年,清华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过去10多年中,我国很多本科院校均已推进按大类招生改革。因此,清华这次宣布的大类招生改革,是把这一招生改革推到全校层面。
按大类招生有诸多优点,有利于考生报考时拓宽专业选择面,也有利于进校后打好专业基础,在了解专业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按大类招生不是把部分专业“整合在一起”,“热门”带“冷门”,必须根据大类招生,重新调整每个专业的培养内容,在大类基础上,注重每个专业的特色。否则,大类招生只是形式,学生进大学后,还面临重新选专业的焦虑——担心自己被分到冷门专业。所以,大类招生不能只是招生的技术改革,而必须是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管理的整体改革。
近年来,我国实行大类招生的部分学校,曾发生学生大一下学期用“抓阄”方式重新选专业的尴尬,这无疑是对大类招生的讽刺。按理,实行大类招生后,这一大类中的专业应由学生自主按兴趣选择,这就要求按大类招生后,学校为满足学生的选择,加强专业建设与优化,主动淘汰没有特色、质量不高的专业。如果仅仅是把原来的几个专业归在一类,还是按以前的方式办学,按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的价值就不大。
从招生角度,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尤其是一些地区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实行按大类招生十分有必要。一方面,一所学校招生专业过多,让学生很难选择,也占据学生多个志愿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专业事实上存在冷热差距,一所大学的冷热专业录取分数相差会较大。有的冷门专业长期靠调剂完成招生,按大类招生可扩大学生选择权利,也减少冷门专业招生的尴尬。
但最终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是实行这一改革必须追求的目标。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级本科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为32%,高职高专新生为35%。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对专业“非常满意”“很满意”者均仅为2%、3%,而对专业“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0%、27%。这一情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对专业满意的学生比例仍旧不高。
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从根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高考时自由申请,即大学自主招生,学生自主申请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拿到多所大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二是在求学期间自由转专业,在了解大学专业和自己的真实专业兴趣后,再申请转专业。目前,我国还比较难在统一高考中实行自主招生,那么大学在培养时,可给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也给了考生换专业的机会,但换专业的机会还比较有限。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校的师资、课程、专业等建设没做好。因此,期望清华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改革能给出答案,也给学校的大类培养管理改革做出示范。(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