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政策

从“状元”的选择看自主招生的改进

时间:2017-09-22 18:13:01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从“状元”的选择看自主招生的改进

    虽然现在有关部门要求禁止宣传所谓的“状元”,高考状元的未来发展也未见得就出类拔萃,但依然无法减弱人们追逐状元的热情。不过,既然已经被晒了出来,作为样本研究一下也是有意义的。作为统一高考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状元的成长和选择,能够体现高考的选才标准和选拔效率,甚至可以作为检测教育公平、招生公平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2012年高考两位状元,在高考之前的自主招生选拔中,已分别获得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和北大“校长推荐计划”的推荐,可以获得60分的减免。也就是说,他们其实不必考这么高的分数,只要能上本科线,就能如愿上清华、北大。可以放松心态参加高考,这或许也是他们这次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因素。当然,参加高考并非没有意义,还可以报考香港高校,为自己增加一些选择机会。

  至少在这两位状元身上,高考选拔和自主招生的结果高度重合。这一方面表明,高考确实能够将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拔出来,具备了选拔的效率。换个角度看,却也说明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的标准和取向接近一致,未能充分体现选拔优才、专才和促进公平的初衷,变成了“重复建设”,或者提前掐尖的一道程序。

  实际情况是,在自主选拔推荐中,中学一般也倾向于推荐平常学习成绩好、表现比较均衡的学生,一来保险,二来省事。而推荐的指标,也更多被分配到大城市的名校,这实际上加剧了招生的不均衡。即便在整体教育水平很高的北京,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历年的高考状元,大多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区的几所学校,每年汇总寻找高考头名的过程中,其他大部分区县学校的分数也就是“仅供参考”。

  而这些“牛校”的学生,除了高考成绩优异之外,还有去香港高校、出国留学等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如果自主招生指标再向这类学校倾斜,只不过给这些学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却进一步加大了中学之间的差距。以往的经验表明,对于名校提前抛来的橄榄枝,这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一定领情。北京过去8年的19位高考第一名,有11人选择了香港高校。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主招生资源,也会让人产生内地名校在生源竞争中败北的印象。

  因此,高校自主招生有限的名额,应该更多地放在自主发现和选拔优专才上,更多向欠发达和农村地区倾斜;这样在推进招生公平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视野。目前,不少高校相继推出了面向西部和农村地区的自主招生计划,但选拔标准仍需明晰和细化,以实现制度化、可操作性。

  另外,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自主招生也需要与高考有所区别,更多体现教育规律和大学特色。在南方科技大学此前进行的自主招生选拔中,出现了一些很容易甚至“很怪”的题目,对此,朱清时校长解释说,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对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比只考察知识面更公平。不要小看这些细节,考试内容和取向不同,选拔出来的人才可能也大不相同。真正的高考改革和自主招生,不仅需要符合教改精神的顶层设计,也体现在各个高校具体的实践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