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一轮高校自主招生正在报名当中,然而不久前媒体报道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涉嫌违法违纪案,却让不少考生和家长对高校招生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原本旨在促进人才选拔方式多元化的高校自主招生,缘何能成为个别“蛀虫”眼中的“摇钱树”?
据记者了解,在有的高校的自主招生中,信息并未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所谓“公示”,其内容只包括考生姓名、性别、考号、科类等,而公众最关心的笔试、面试成绩反而不在公示之列。再加上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多年来形成的脱节,公众想要对自主招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难上加难。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监督部门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即使个别“关系户”被人“盯上”,只要没有引起公众的大规模“围观”,高校的招生部门也自有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功夫,最终让公众的关切成为“断头新闻”。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在记者看来,清除高校里的“蛀虫”,除重拳出击外,更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制度。
平心而论,自主招生作为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社会选拔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才俊。然而,善政需要善行,高校在越来越多地拥有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更应主动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编辑: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