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简章

2012自主招生联考的发展趋势在哪里?

时间:2017-09-22 18:07:49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自主招生经过10年的试点和发展,高校自主招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选拔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推进招生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教育改革领域,自主招生只是整个高考改革的一小块,但已足够敏感和复杂了。前几年自主招生,70%以上超过招生学校在当地正常分数线,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入学者较少。据了解,清华大学预录取的考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不用加分,其高考分数也能考进清华,有三分之一左右加分后还达不到清华的录取线,真正通过自主招生的加分最后招进大学的占预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北京大学也与此类似,而实行自主招生的地方性大学这一比例更低得多。除了人们关注的不利于农村考生等公平问题以外,自主招生在试点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或困难:一是招考工作量大,人力和时间成本很高;二是许多大学拟录取的学生或者高考没有上线,白忙活一场;三是计划录取且高考上线者报到率往往又不理想,录取成为对考生单方面有利的事情,当高考上线后志愿填报到其他名牌大学去,原拟录取的高校毫无约束力;四是自主招生拟录取者还需参加高考,实际上变相成为加分考试。

  2012年自主招生向何处去?联考到底是否应该鼓励?联考是否会成为另外一次“小高考”,许多人感到不易把握方向,很难回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2010年11月中旬以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戏剧性发展,三十多所一流大学纷纷结盟,形成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3所大学的“北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大学的“华约”,以及以同济大学为首的8所大学的“同盟”,成为三足鼎立之势。加上还有一个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京都”联盟,即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5所大学的联考(这一联考在2005年已经出现),因此目前实际上已经存在着四大联考结盟。

  根据自主招生发展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参考台湾地区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经验,这里提出一个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改革制度设计。各试点高校公布自主招生的招生比例、计划指标、基本条件,教育部将目前几个自主招生联盟分别实行的联合考试统一起来,所有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都采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联合考试,考试时间可以安排在2月份的第3周的周末。考完后尽快公布考试成绩,根据各校要求的联考基本分数线,上线考生于3月上中旬到选择报考的大学去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面试决定录取后便生效,不必再参加6月上旬的高考,未录取者还可参加高考。此一制度设计主要是增加一次统考,实际上是将目前已经出现的几大联考统一起来,即使被称为“小高考”也不要紧,是安排在自主招生面试之前的一次统考。有了这一制度安排,前述几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节省各校自主招生单独笔试的人力和物力,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第二,方便考生,参加一次笔试便可以选择报考不同的大学,上线后参加面试。

  第三,避免目前几大结盟阵营联考的互相较劲,将主要精力放到面试环节。

  第四,因为统考在前,不会出现目前自主招生决定录取后,相当部分考生参加高考获得高分后毁约跳槽,或者根本就没有上线而白费工夫的情况。第五,最重要的是,能够减轻高考的压力,使高校招生真正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各大学院系能够选拔到确实对该院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使学生适才适性。这里只提出基本的设想,未对具体办法和程序展开更充分的论证。这一制度设计肯定也会有不足,但我认为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案。先行试点可从现有的自主招生高校中进行,比例可从招生名额的5%~10%开始,若实践证明可行,再逐步提高比例,并推广到多数院校。此一制度设计与台湾地区的推荐甄选入学方式有类似之处。台湾地区与大陆具有相同的传统文化和考试问题,“升学主义”盛行,应试出现的弊端也不亚于大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比较,在参考日本大学推荐入学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台湾教育实际,从1994年开始试行推荐甄选制度,后来逐渐广泛铺开,目前各高校通过推荐甄选入学的学生已占到所有学生的20%~30%,而且被多数人认可,受到高中、大学和社会大众的肯定。参考台湾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采用在2月或年初增加一次统考的制度设计,可以将目前自主招生已经演变发展出来的联考、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复旦和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做法统合起来,进行高考改革的整体设计。当然,这一制度设计或方案不可能解决高校招生考试中的所有问题,然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自主招生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对整个高考制度框架作出改进。(自主招生直通车)

(责任编辑:贾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