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攻略 | 教你如何让2017自主招生申请材料脱颖而出
大学自主招生,在世人眼里不免有神秘色彩。虽然前两年就被邀请参与自主招生面试,但由于太忙,甚至有些顾虑,我只是挂了名,并未到现场实质参与。今年,又接到邀请或被安排去参与,抱着学习、探秘、体验的复杂心态,终于走进了考场。
今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超过2600名高中生参与了我校的自主招生复试即面试。我所在的面试小组面试了八组即40名高中生,我们从中午一点半开始,直到五点半才告结束。面试的程序有三个环节,一是考生自我介绍,二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三是个人特长展示。每组面试时间30分钟。虽然节奏比较紧张,但觉得愉快,感触颇深。
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考生的表现与目前的教育学理论假设存在冲突,或者说,我当主考老师的亲身经验与我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甚至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一定的“距离”。
先说我的主考经验。
面试的40个学生中,既有来自江、浙、鲁等发达地区的,也有来自鄂、冀这样的中部地区的,还有来自云南这样的不发达地区的;既有来自一般中学的,也有来自华师一附中这样的国家重点中学的。
结果如何呢?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考生,无论是语言表达、思想深度、思维逻辑,还是人际能力、临场表现、心理素质,甚至是自信程度,都高于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重点中学考生的综合素质也高于一般中学。至于特才展示或才艺展示,不同地区之间的考生差距更大。
从这个有限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当然这个环境既包括了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等社会环境,也包括了学校教育环境。然而,我们所接触到的主流的教育理论,恰好是反对环境决定论,它虽然强调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但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因素。尤其是主体教育理论,核心观点就是学生是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我的这个经验事实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偏差”或“距离”如何解释?
窃以为,这说明,第一,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有一个过程,至少到高中生为止,还没有体现出学生是自己的发展主体或决定性力量,他们的发展仍然是受环境(含教育)支配的,仍然是受动的。我们承认学生是主体,反对把学生物化,但认识到,学生成长主体是有过程的!第二,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仍然未能超越出所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现存学校教育的品质;第三,很多教师往往把学生学业成绩不佳或行为习惯的不良归因于学生的家庭环境(我在中小学调研中,所听到的基本是这个“调调”),是有道理的;而在此之前,我认为这是教师推卸自己的责任。
另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值得再考虑。
我相信,出题人都是认真的,且可能是某方面的资深专家。但有一个重大不足,就是所出的题目离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离他们的认识能力与思维水平有相当距离。比如,要他们评价90后的优势与劣势,要他们分析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甚至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高考制度的弊端、老师的学术水平与职业道德、高校排名等发表看法,这些是值得研究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我出的题目尽量靠近他们的生活。我出了三个题目,第一题: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第二题是一个故事:甲同学通过考试作弊上了重点大学,毕业进了国家机关;乙同学没有作弊,未能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只好去打工。人们认为,甲是成功的,而乙是失败的。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第三题:有一种说法,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你怎么看?从现场讨论的情况看,我出的这三个题目都引起了较长时间的争议,考生们各抒己见,甚至争辩,形成了交锋,以至于面试时间有所延长。
还有一点感触颇深,极少数明显不具备参加自主招生面试素质的学生竟然也走进了面试现场。
看来,如何让面试更加科学、公正和完善,还有一段路要走!
(说明:文章由杜时忠老师参加完华师自主招生面试后撰写,转载请进行标注,谢谢配合!)
【温馨提示】
这样的资讯可以从关注中国名校自主招生网开始,把握自主招生最新动态、 解读2017年自主招生的最新政策、提供自主招生个性建议、推荐自主招生精品课程,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平台,助你圆梦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