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建议。
“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智,在其他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习惯于以成绩和分数作为产出和评价标准,在锤炼体质意志、涵育审美品格、培养创新实践意识等方面不够重视。”吕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多个方面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其中就包括改革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等。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评价改革,吕建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认为,应该从多个层面加以发力——不仅各高校要行动起来,全社会都应加入进来、形成合力,建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综合评价的有效衔接机制、基于综合评价建立本科—研究生的贯通培养机制、多元综合评价在招生与就业中的运用机制等。
在这份建议中,吕建提到,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出台政策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各类选拔考试中增加品德和综合能力考察,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
高考和考研应改变“唯分数论”,引入多元评价
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与潜力,而高考又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则是当前国内本科教育的重要出口之一。
吕建建议,以高考改革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为抓手,引入更加多元、开放的综合测评,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按照自身办学定位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比如,在总结大学以往自主招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做好高中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项目,让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和教育模式向高中教育辐射。同时,深化高考改革研究,切实转变“唯分数论”的评价倾向,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再比如,结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强基计划”建设,增加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免试保研比例,这样从体制上保障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学术前景的本科生心无旁骛、潜心科研,让更多优秀学子脱颖而出。
扭转“唯学历论”倾向,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我国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向部分名校集中的趋势。在吕建看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多样化发展。
为此,吕建建议,利用慕课、微课等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共享优质课程,再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学分转换认定、联合科研训练等形式,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成长培植沃土。
关于具体做法,吕建表示,一是鼓励成立区域高校教学联盟,联盟内高校相互认定学分、共同开展科研训练;二是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三是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课程共建等工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叠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客观上也加速了社会的功利化。通过取得高分上名校、通过上名校谋求好工作的功利思维,困扰着我们的办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吕建说。
吕建代表建议,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出台政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各类选拔考试中增加品德和综合能力考察,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丰富人才培养的深度和人才评价的维度,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