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强基计划遇冷?强基计划录取机制待需完善

时间:2020-09-16 15:43:02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近日,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发布通知称,将在2020届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另外,根据信息显示,今年有多所院校的强基计划招生指标没有完成。

在上述院校的补招通知中,补招的数量还是不小的,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计划补招5个专业71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划补招9个专业46人、北京理工大学计划补招4个专业67人、兰州大学计划补招6个专业65人、南京大学也有三个专业计划补招,要知道,上述每所院校今年强基计划的全部招生名额也不过最多200左右。

001.png

此外,并不是只有上述的高校没有完成今年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据北京大学的消息显示,该校强基计划实际录取842人,而北京大学原本的招生计划是900人,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的指标是120人,但实际上也只是录取了64人。

备受关注的强基计划一经推出就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国内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探索,强基计划的宗旨就是招收能够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并且具有创新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该项措施对考生的个人选择有着非常苛刻的限制,一般来说考生只能去报考那些被认为相对冷门的基础学科,而且不可以转专业等。因为是第1次实行强基计划,因此,此项考试的机制给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考生对占录取比例较大的校考普遍比较陌生,每个考生被限制只能报考一所院校等等。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清华大学今年就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强基计划,而以往被社会所关注的拔尖计划、少年班等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所以,如果现在就给刚“诞生”的强基计划下定论实在是为时过早。

目前国内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比如已经推行了12年的专项计划拔尖计划,目前已经成功升级为拔尖计划2.0版本,涵盖学科也由最初的5个扩大到今天的17个,近期计划是三年内在国内孵化260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第1批104个基地很快就要公布了。

基础学科是科学界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强基计划对考生最看重的,就是全面衡量考生对基础学科的热情度到底有多大。看一下今年强基计划所覆盖的36所高校,它们的招生专业基本上全都集中在基础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哲学、历史、信息、力学、古文字学、核工程、考古、医学等12个学科,共计184个专业。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今年该校强基计划招生的9个专业分别为。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生物科学、化学、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

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今年强基计划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火爆,是因为很多考生对基础学科兴趣不大。有媒体称,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就受到了很多优质生源的冷落,因为有很多考生和家长都认为,高中阶段的理科学科已经让学生很头疼了,实在没有必要进入大学以后再选择这些基础学科了。

毫无疑问,持上述观点的考生和家长不在少数,这直接影响了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比如今年清华大学录取的939名强基计划新生当中,竟然只有9个人的高考分数能进入学生所在省份的前10,看来强基计划的吸引力确实不足。

如果仅仅将原因归咎于基础学科对考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为什么同样是在基础学科开展的拔尖计划在考生中非常受欢迎呢?这主要还是他们的培养模式不同带来的后果。

在拔尖计划中,学生明显具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学生可以在读研的时候选择和本科时就读的基础学科相关的专业,但是在强基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不可以转专业,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大受限制。

强基计划的设置初衷来看,该思路的主要特色就是积极引导优质学生进入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并且加强相关领域高质量人才精准输送,所以才会对学生专业选择上进行了诸多的限制。基础学科作为科学界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如果你对它不足够“倾心”的话,那最好就不要去选择了。

强基计划的目标群体确实不够清晰

此前火热的拔尖计划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目标群体足够清晰,那就是直接瞄准竞赛生。但是鉴于最近几年来自主招生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2020年自主招生终于被取消。这就等于变相的减少了招生名额,再加上这几年竞赛获奖要求的提高降低了高中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前每年高中生参与竞赛的人数大大下降。

001.png

可以看出,强基计划显然不是和以前的自主招生一个路子的,因此它依然对竞赛生关闭大门,强基计划的参与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特长考生,具体要求是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一二等奖,另外一种就是高考分数特别突出的。

在成为历史的自主招生中,绝大部分的参与对象都是获得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二等奖的学生,其规模可以达到每个省份千人左右,但是在如今的强基计划当中,此类学生已经没有了入围的资格。

还有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关注,在如今的高中学科竞赛中,竞赛生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体现专业性了,一个竞赛生可能会被安排参与一门或者几门的学科竞赛,这样该学生的日常学习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学科竞赛表现抢眼的考生在高考中表现平平,这也是很多竞赛生无法通过高考成绩排名进入强基计划的重要原因。

真正入围强基计划的全国五大学科竞赛生,人数已经非常少了,所以今年强基计划中清华、北大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这和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强基计划的录取机制急需升级

作为史上首次推出的强基计划,为了保证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稳步的推进,第1年将招生计划向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倾斜,这也是目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因为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在国内的高等院校中对考生有着最强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这一点来看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就强基计划的招生录取机制来说,确实有待升级和完善。比如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几乎都规定了一个考生只能报考一所院校,这样会明显增加录取中对考生的信息不对称,其实完全可以考虑完善一下强基计划录取机制,比如可以改成一个考生可以报考三所左右的院校,那样是不是更加可行呢?

还有一些高校在招生中设置了单科分数和总分要求,这无形当中也将很多考生拒之门外。比如同济大学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兰州大学要求“数理化生专业要求高考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80%,文史专业要求高考语文成绩不低于满分的80%”,北京师范大学要求理科生必须超出考生所在省份一本线110分、文科类是70分。

另外,强基计划的招生中规定学校考核占15%,这势必也会打击部分考生的报考积极性。例如北京大学理科考生的校考就包括化学、物理、数学三门学科,据反应,该校校考的数学试卷难度极大,直接达到了学科竞赛的水准,对很多没有接触过学科竞赛类内容的考生来说,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

即便在强基计划的元年,出现了部分院校没有招满的现象,但是强基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思路,它的设计初衷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我们相信,强基计划的各种机制以后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参与强基计划的院校一定会越来越多,强基计划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光明之路!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