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强基计划2020首年遇冷?强基计划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

时间:2020-09-16 15:40:30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2020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应该是第一年实施的“强基计划”。但是据报道,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内的诸多名校都没有完成原定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有的只能进行补招。这就引发了“强基计划遇冷”的讨论。但“强基计划”真的不如人意吗?

首先,强基计划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学生报考重要的基础学科。既然需要“鼓励”,说明这些学科在许多人眼中本来就是“冷门”,所以本就不应指望出现“大热”。反而是之前的自主招生,吸引许多家庭和中学去竞争,因而催生出一些灰色的甚至违法违纪的行为。就是因为其中许多“热门”或“高金”专业,加上名校的学历,带来了“租”,也就带来了“寻租”的空间。

现在强基计划让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再被吸引,于社会而言减少了寻租空间,于考生而言也避免了不理性的选择。例如,有的报道中有家长说:“高中(学数理化)已经学得很痛苦,到大学以后还要学这些基础学科,还有什么意思呢?”人各有志,本无高下之分,不用去批判这些观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些“已经学得很痛苦”的学生为了降分而去选择基础学科,对他们对大学是一种“双输”。

所以,虽然强基计划没能招满总会让高校有些遗憾,但换个视角看,岂不可以说招到了一批真正有志于基础科研的学生?一个能沉浸下去从事科研的学生,可能比几十个几百个以此为跳板的更加珍贵,毕竟基础科研不是简单的拼人数。

强基计划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

这里就涉及强基计划的另一特点: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选择出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优秀学生。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一种稀缺的才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感受到,许多人读到博士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这个专业。相比之下,能在高考前就清楚自己的兴趣,更能对基础学科产生兴趣,这样的人即使学习能力不是天才,也是“自觉的灵魂”,可以说比有趣的灵魂更加稀缺。

例如,今年因选择北大考古成为“网红”的那位同学,虽然她不是通过强基计划报读,但她这样的学生正是强基计划针对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即使她将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考古工作,至少她学习的过程不会是痛苦的,也绝不会是一种浪费。

当然,以中国之大,自觉的灵魂即使“万里挑一”,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我们有理由也应该有信心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强基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自然也需要检讨成效。与此有可比性的可能是13年前开展的公费师范生政策,中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仍有可改进之处。

所以,不用急着去说强基计划“遇冷”,不妨给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短期看,首先要讨论的是门槛和考核形式。例如,是否有必要降低一些门槛——但绝对不能降低真正关键的门槛。例如有评论说“数学达到考试科目的80%”要求太高,试问一个数学考不到120分的学生,先不论能力,真的有兴趣从事数学或物理研究吗?

长期来看,与其盯着强基计划的数据,不如向前后两端去思考。在前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基础学科“很痛苦”,是否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理念或模式上存在问题?就算整体无法改变,能否更早地发现和鼓励万里挑一的灵魂。——据说自主招生废除后,奥赛也跟着“退烧了”,这在短期内同样不是坏事,但长期看绝非幸事。

在后端,也要思考如何让这些选择强基计划的学生真正成为“强基”——强化的基础人才。免费师范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把人吸引进来了,是否能留得住、用得上?毕竟,中国永远不缺人才,以部分基础学科而言甚至也不缺钱,重要的是如何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