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趋严,2020年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再加上为扭转盲目的“竞赛热”,教育部门近年来在政策层面的不断调整,很多人在感叹竞赛生“风光不再”的同时,也因竞赛连续“被降温”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是否还应该坚持下去。
那么在强基计划时代到来的今天,学科竞赛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中学生又该如何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如果大家还处在迷茫和摇摆中,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竞赛强校的做法。
这些以往的竞赛强校面对强基计划的到来,做出的改变和调整,很值得学生和家长思考,也值得更多的中学来“抄作业”。
竞赛通过“降温”回归原貌
近年来,自主招生等高校自主选拔方式对于竞赛奖项门槛要求逐年提升,2019年自招报名门槛为省一、2020年新推出的强基计划规定只有获银牌以上奖项方可破格入围······
各类自主选拔对竞赛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出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小,这成为多数人吐槽竞赛屡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不过相对于“被降温”,优秀邦认为这更像是使竞赛回归其原貌。
因为和升学挂钩,学科竞赛一度成为除高考外,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热点,也造成了长达数年的“竞赛热”现象。
大批学生涌入竞赛跑道,不知道为何而学、不了解具体门槛、不清楚竞赛本质的大有人在,这也使得整个竞赛圈人员构成与之前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顶尖竞赛生作为“稀缺资源”被淹没在众多竞赛党当中,所以高校要将这部分拔尖学科人才选拔出来,势必要提高准入门槛。
而在刚刚到来的强基计划时代,竞赛生的显性优势再次被大幅削弱,这让大批竞赛党和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动摇:现今的学科竞赛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还有坚持搞下去的必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那些传统竞赛强校是如何应对的。
“竞赛强校”已有大动作
由于选拔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不同,对于大多数竞赛生和传统竞赛强校来说来说,强基计划比自主招生具有更强的去功利化属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去改变和适应,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学军中学:夯实高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竞赛
作为学科竞赛的老牌“强校”,学军中学近年来表现亮眼且稳定,2019年,五大学科竞赛中学金牌榜上,学军中学以15枚金牌的成绩位列全国第5名,其中有1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而学军的一大特点就是在重视竞赛水平的同时更注重高考文化课成绩,据学军中学副校长方润根老师介绍:
我们会引导每个孩子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规划,之后学校和家长会全面配合朝着这个方向共同用力,在保证高考学科的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以及要参加哪一门学科的竞赛学习。
因为强基计划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成绩,所以学生不仅要竞赛成绩突出,高考成绩也需非常优秀。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根据学军中学2019年统计,很多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竞赛学习经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这8位同学高考成绩分布在697分至712分之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同时,这些学霸都曾有过一至两年的竞赛学习经历,且都取得过不错的竞赛成绩,其中史同学不仅高考总分达到707分,更是两次冲进CMO决赛,并成功摘得一枚银牌。
杭州二中:做好竞赛与高考的平衡
对于强基计划进一步收紧竞赛生优势,杭州二中校长尚可认为:强基计划时代,学科竞赛受益学生群体数量及受益份量已经减少,高考的份量明显加大,所以过热的竞赛应该降温也会降温,尤其是单科独进的训练模式应该改变。
尚校长表示:
学科竞赛银牌以上仍有“绿色通道”,且健康的学科竞赛对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科思维方式形成、学习能力提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乃至高考成绩和高成长性的形成其作用不容抹杀。
此外,强基计划校考的15%是重要因素,相信有些有竞赛经历及优良成绩的学生在高校校考中会有一定优势。因此银牌以下的准备强基冲北大清华的竞赛学生更加需要聚精会神备考,争取强基计划入围很关键,我们学校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地关心和帮助。
巴蜀中学:联合本地重点初中成立巴蜀部
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与重庆本地重点初中五十七中强强联合,开办巴蜀实验班,2020年成立巴蜀部,进一步推进巴蜀中学与之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学上实现两校的深度对接与紧密合作。重庆五十七中巴蜀部将专门负责实施以巴蜀经验和巴蜀方案培育优秀学生的“菁英计划”。
巴蜀部除开设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还将据学生个性需要开展订单式培优补偏类拓展型课程以及面向兴趣、面向未来的校本研究型课程如国学经典、阅读与写作、数学高阶思维、英语口语等等。
强基培养体系不等于学习竞赛
由于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在培养目标、招生定位、入围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强基计划培养体系和自招培养体系或竞赛培养体系也有较大区别。
原自主招生将学科竞赛作为主要硬性门槛,导致想要参加自招的学生就必须要过竞赛这道“关”,而且随着自招政策和选拔标准逐渐趋于严格,对于竞赛生的要求也就逐步提高,所以只有最优秀的竞赛生才能在原自招中获得更高幅度的降分优惠。
学生竞赛水平和自招降分额紧密相关,这就使得“培养顶尖竞赛生”成为自招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想成为顶尖竞赛生,就需要那些天赋过人的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科竞赛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建立独特的竞赛思维,进行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对学科内容学的更专、掌握的更深,要求也更高。
由于强基计划的选拔方式为“综合评价”,且高考分数占比不低于85%,那些高考成绩出色,但竞赛水平未至顶尖的考生也有了和顶尖竞赛生一较高下的机会,所以学生应首先保证自己高考成绩足够出色,在学科竞赛方面并不需要像专业竞赛生那样进行深度学习和高强度训练,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和个人规划,进行更浅层次、范围更广的竞赛知识学习。
这种培养模式虽然不能直接培养出顶尖竞赛生,但优势在于门槛更低,普适性更高。
非竞赛强校如何“抄作业”
对于多数中学来说,强基计划时代的到来对于他们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中学里将有更多的学生能与传统竞赛强校出身的竞赛“大佬”同场竞技、得到进入国内顶尖名校深造的机会。
那么作为非竞赛强校来说,又该如何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呢?
整合优势资源
对于那些教学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的中学来说,整合外部优势资源,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教研能力,补足短板,快速完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重庆五十七中与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强强联合,开办巴蜀实验班,引进巴蜀中学优秀师资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以专门的培养方案展开优秀学生“菁英计划”,实现教学同步、质量共进。
引导学生兴趣
强基计划与其它自主选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基是一个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选拔和录取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未来数年都会在相关基础学科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深造,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对该学科抱有很强的兴趣和学习、研究的动力。
所以对于中学来说,除了教学教研资源外,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建立浓厚兴趣,就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要课题。
对此,杭州二中校长尚可表示:
一旦被强基计划的高校录取,学科是固定的,未来也不能转专业的,所以更加需要从高中阶段就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学科兴趣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种子。
强基计划中综合成绩的15%是校考成绩,这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高中学校也更需要重视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
平衡高考和竞赛关系
从强基计划录取模式来看,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落实到中学教学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学科基础,因为 “强基计划”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主要依据,其占综合成绩总分比例不低于85%。所以只有学科基础扎实、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未来的强基计划过程中能把握主动权。
所以类似于学军中学这种,以选修课的方式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接受适当的竞赛知识学习和训练,并在学习工程中实行动态筛选和实时指导,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的做好高考和竞赛的平衡,高效率的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