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的专业报考,时常呈现着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热门专业,万人争抢;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家政学就是冷门中的极冷专业。据媒体报道,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金陵女子学院设立家政学专业3年,没有招到一名学生。而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招收的37名家政专业学生,基本全部是“服从专业调剂”而来。
有网友觉得是专业名字误终身。家政服务听起来感觉毕业后就是当保姆,改为家政管理学等高大上的名字,或许瞬间就提升了档次。这类无心的调侃,反映出家政专业的现实尴尬境遇。
2019年6月,北京月嫂的均价为14727元一个月,这个收入超过了北京市平均工资,甚至比一些办公室白领还高,但家政专业招生依旧困难。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从事家政的职业成就感不高,没有面子,反而总被认为低人一等。
舆论偏见使然,觉得家政服务与本科生风马牛不相及,更与高等学府毫不相干,不就是打扫卫生、带带孩子这么简单的事情吗?十来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可以出人头地,谁愿意让自家孩子去干伺候人的工作?
家政本科招生难,除了社会对家政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更说明家政教育的定位需要明确。本科家政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其就业方向到底是当保姆,还是开家政公司,抑或是家政培训机构?
如果家政专业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做家政劳动,那么是否值得花费大学4年时光去学习,有待考量。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个人素养的提升,而职业教育才强调实践性,着重于专业技能。 时下常有言论批评很多学科的本科教育,行业与学界隔阂太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行业人才稀缺就开设什么名目的专业。一个学科系统的建立不应当只考虑市场需求,从学科定位到培养目标到课程设计都该纳入考量范围。并非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通过学历教育来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强行把原本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科目划归到理论性更强的本科教育领域,这种偏执并不可取。
如果家政专业是为了培养行业培训老师或者运营管理人员,在家政市场鱼龙混杂的当下,确实亟需这类人才。家政服务和社会学里面的“社会工作”一样,面临着一线基层服务者不缺,而行业“顶层设计者”匮乏的瓶颈。
要破解家政招生难题,改变观念只是第一步。日本的养老专业是日本大学当中学费最贵的专业之一,美国也有近千所高校设有家政系,这需要整个社会对家政职业态度实现扭转,在此基础上让家政专业遍地开花。
今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校开设家政专业,要求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机制上给予更大支持。
或许,在不遥远的未来,家政专业也会变得十分抢手,而毕业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是家政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