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为了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山东应届高考生陈越(化名)下载了一款名为“完美志愿”的app,并花费599元购买了尊享会员志愿填报服务。
10天之后,他发现,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发现它给出的一些分数线数据和官方数据有出入,于是就找了软件的客服。”陈越说,“客服说他无法处理之后要了我的登录账号,随后我发现我的高考省份被修改,所有数据对我来说都没有用了。”
此后,陈越多次联系客服,却一直无法处理。
2019年7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文表示,针对近日来群众反映的网上“志愿填报指导”存在不规范及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相关搜索引擎网站负责人,规范整治“志愿填报指导”信息服务。
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火爆背后的现实情况是: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据公开报道,2019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超过千万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过去单靠招生考试资料不同,使用app、小程序等大数据平台填报高考志愿日渐成为许多家长和考生的选择。然而,由于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和陈越一样被志愿填报软件欺骗的用户不在少数。
甚至有考生曾在百度贴吧等平台发布帖子称,“某志愿填报软件曾测算我考上某一本院校的几率为80%以上,我放心大胆填报后没有填写其他一本院校作为后路,最终却未被录取,掉到二本。”
“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汤勇认为,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蜂拥而至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出现恶性踩踏效应,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此外,花钱购买服务却无法顺利使用也是常有之事。
事实上,早在2017年,新京报就曾报道,南京有家长报警称自己在某报考APP客服指导下充值了500元,却无法正常进入系统,感觉受骗。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多位考生曾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平台写下类似的受骗经历。2017年,江苏施行二、三本合并,为了“心里有个底”,于当年毕业的刘阳曾购买一款名为“求学宝”的志愿填报软件,“它号称一件填报志愿,但我充值之后却一直无法使用相关服务,询问客服也一直没有回应。”
“购买之前,宣传说有专业分数线,钱一给,发现根本就没有相关数据。”在2019年高考后,花费388元购买安徽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公众号服务的蒋瑞也被骗了,“客服表示什么都不清楚,公众号也没有回复,上当了也投诉无门。”
同时,在多个高考志愿填报的贴吧里,有多篇帖子质疑志愿填报软件的规范性,其中一篇帖子提到,“我花钱购买了多个软件,每个软件给我的结果都大有不同。”
界面新闻下载多个志愿填报软件后发现,用户填写基本分数信息后,这些软件多含有性格测试、智能填报、查找大学等服务。其中,在智能填报方面,软件多会智能推荐冲刺院校、适中院校和保底院校三种层次的相关院校,此外会提供历年分数线等信息。服务价格则为200至600元不等。但界面新闻对比发现,实际上,商业机构所使用的大数据都是在各地的教育考试院网站等公开渠道上可以查到的信息。
“根据我们在相关学术网站上的检索,目前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非常少且不是很深入。即使是在该领域的所谓权威判断,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积累或感性认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称。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日前明确要求各搜索引擎网站要在网站醒目位置提醒考生认准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方网站,并确保官方网站优先推荐,切实维护公平和谐涉考网络环境。同时,教育部表示,还将会同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有关志愿填报指导APP、网站和机构进行调查,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将予以坚决打击。
但在汤勇看来,“用所谓的大数据提供填报志愿咨询服务行业越火爆,越证明我们的权威数据和公共服务有所缺失。”
他建议,作为各级招生部门和学校,除了为家长和考生提供相关翔实信息外,还应该在志愿填报期间举办一些培训会、说明会、分析会,以及时传授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缺乏规范的市场行为或非市场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或误导了考生,或歪曲了事实,或造成了考生及家长的经济损失。”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雨强则撰文指出,“教育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职能部门要注意联动,加强对自媒体的运营监管,确保自媒体各类稿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相关高校应该对涉及自身招生录取的不实信息及时辟谣或纠正,避免不可靠消息误导考生和家长。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涯规划指导特别是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市场行为监管,确保相关市场行为在合法、规范的框架下实施。”张雨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