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2019高考自主招生,现在开始准备并不晚

时间:2018-08-01 17:30:23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2018年,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已经超过80万,相比2017年增长约三分之一。猛烈增长的报名人数,让家长有一种错觉,周围每个人都在准备自主招生。

001.jpg

弄奖项、搞专利、做论文,忙得不亦乐乎,钱也不少花。这样的环境下,不是自己想不想跑的问题,而是别人都在跑,你在被拉着跑,不得不跑。

近两年,有个词很火,这个词叫“赛道”,就像买房,买房就是一条赛道。在一些投资人眼里,火热的自主招生,就是一条赛道。这个领域每天都能出现好多家机构,一些老牌的志愿填报机构,也纷纷放下自己的原有业务,进入到自主招生咨询的领域中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自主招生已经是主流路径了吗?自主招生真的是一条“赛道”吗?

本文将用全面、清晰的数据,带你看透当下的自主招生政策。数据将会告诉你:自主招生,没有那么值得焦虑。政策分析更会告诉你:自主招生,想要焦虑一下,可能你的年级排名还不够。

2017-2018自主招生数据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自主招生的报名人数情况。

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总人数,达到了782282(不含综合评价,如博雅领军),相比于2017年的605384,报名人数增长约20万,增长率达到了29.22%。

增长人数和增长率直接和家长的焦虑程度挂钩。

你会有一种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或家长在积极地参与自主招生,并为此深感焦虑。但是,这种对于自主招生报名与日俱增的热情,是否能延续到初审之后呢?

同时,你可以看到,大量咨询机构密集地集中在自主招生初审领域,而解决如何获取加分的并不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初审通过人数的情况。

2018年自主招生初审通过的总人次153021,去除3所新增学校后为150882,相比于2017年初审通过133473,增长率为13.04%。

这个13.04%的增长,已经不及报名人数增长率的一半。咦?好像初审通过人数的增长,没有那么多。这时的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最终加分人次的增长情况到底如何呢。

最后,我们来看2017-2018这两年自主招生的加分人数的情况。

2018年通过自主招生获得加分的总人数扣除三所新增学校,为27697人,相比于2017年的26382人,这一数据的增长率仅为4.98%。

对比三个增长率,结论非常清楚,2018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大量增长,2018自主招生通过初审的人数增长却仅为总人数增长的一半,而最终加分人数的增长,不足5%。可以说,最终加分的人数,和往年相比,维持在一个正常波动的范围。

大量的机构,对于焦虑的蔓延,可以说是推波助澜。他们强调,自主招生每个人都要参加,每个人都有机会。

实际上呢?高校的审核标准并没有放宽。大量增长的只是参与报名的人数,这种热情并没有延续到初审之后,更不会延续到加分公布的那一天。

案例:清北综合评价与自主招生

但是,对于顶级名校,裸分很难进入的情况是的确存在的,而且非常明显。这里的顶级名校,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我们先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人数约3000人(不含北大医学部),2018年北大博雅计划、北大自主招生、北大筑梦专项计划(农村专项)加分总人次为2519。

再看清华,每年录取本科新生约3800人,2018年清华领军计划、清华自主招生、清华自强专项计划(农村专项)加分总人次为287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通过各种计划,获得加分的总人次,占到每年招生人数的70%以上,即使考虑有同学同时拿到多个计划加分的情况,加分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这与其余高校自主招生是明显不同的。

2018年,除清北之外的其余高校,最终获得加分的数量,大多数都在300-400人,也有个别加分人数在600-800人。最终录取时,有直接上线不需要使用加分的同学,有使用加分仍然无法进入的同学,再加上选择了其他学校的同学,这些同学均不在最终使用加分的数量统计内,这样一来,非清北高校最终自主招生的人数,就完全卡在了5%的教育部对于自主招生的规定内。

所以,对于非清北高校,“裸分难上名校”这个说法,并不成立。“每个同学必须要自主招生,不能只靠裸分”的范围,被有目的地扩大了。简单来说,就是除了清北,其余学校,裸分还是最主要的手段。

想为自主招生焦虑一下,

可能你的成绩,

还不够......

那么,清北水平的同学,家长需要为领军博雅清北自主招生焦虑吗?

我们来看一下北大清华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的政策。

首先看北京大学。博雅计划的审核条件完全看年级排名;北大自主招生中,一部分是竞赛极其突出的同学,通过集训队、金牌直接签约,或者通过竞赛的金秋营、夏令营获得条件约,非竞赛的同学全部来自北大学科营的优秀营员,而学科营的报名审核条件是年级排名+专业兴趣。

总结来说,除了竞赛极突出签约外,其余全部看年级排名。

再看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审核条件完全看年级排名;清华自主招生中,大多数是竞赛极其突出的同学通过集训队、金牌直接签约,或者通过竞赛的金秋营、夏令营获得条件约,非竞赛的同学来自清华文科营和工科营。文科营全称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社科冬季体验营,主要面向文科生,选拔标准看年级排名;工科营全称工程科学挑战创新营,面向年级排名突出,且具备突出竞赛奖项/科创奖项/与专业极其契合特长的学生。

总结来说,还是除了竞赛极突出签约加分外,其余全部要看年级排名。

综上,能否通过清北领军博雅自主招生,决定性因素依然是学生的年级排名。提升年级排名,提升高考裸分成绩,还是最核心的。

这就不是一种新的焦虑了,而是从来就没有变化过的要求。

2018年其他学校自主招生政策解析

读到这里,你又明白了,清北领军博雅自主招生看年级排名。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一般高校呢?是各种奖项、专利论文让你通过自主招生的初审吗?

2018年,大量的媒体都在强调,高校自招政策开始收紧,但是实际上,报名人数、初审人数、加分人数,都没有减少,这种收紧指的是什么呢?

收紧指的是,高校对于论文、专利有了明确的态度,对于竞赛的成绩要求也提升了,作文、英语等奖项的作用明显下降了。

我校不接收学术论文和专利等申请材料。

——中南大学2018自主招生简章

对于考生提供的论文,专利等,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材料审核环节进行查重、真伪鉴定、质量评估等。

——厦门大学2018自主招生简章

报名理科实验班类别的同学,要求获得高中阶段数理化竞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自主招生简章

同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西南财经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中,有“高中阶段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含)以上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含)以上;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优胜者二等奖(含)以上;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财经素养大赛二等奖(含)以上”的条件。2018年,这类条件都没有了。

所以,专利、论文没用了,作文英语奖也削弱了,竞赛要求更硬了。

那么大多数同学,不都没有奖项了吗?这样就过不了自主招生的初审了吗?

显然不是。

2018的自主招生简章,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对于硬性指标,要求越发明确了,而对于软性指标,用兜底条款的方式,约定在了品学兼优、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样的文字里。

这种兜底条款,暗示的正是年级排名。

我们分别来看几所有代表性的,有兜底条款(品学兼优)和无兜底条款(硬性指标)的高校今年的自主招生初审和加分情况。

无兜底学校对竞赛奖项等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初审通过率较低,加分率极高。表中罗列的北航、西财、厦大2018年对于竞赛奖项有明确的要求,北航要求省一,厦大要求省一,西南财经要求省二,这几个学校初审通过率都在20%以内,但是最终加分率都在30%以上。

设有兜底条款的高校,一般来说初审通过人数很大,列举的高校,都在3000人以上,选择这些学校报名的人也很多,可以说,一些机构专门选择了这些学校进行报名,更容易通过初审。但是,这些高校的加分率非常低,其中人大上财不足5%,其余几校也在10%左右。

2018自主招生政策,是让人欢喜的。2018自主招生政策更加明确了,如果你认真地分析数据,你的焦虑会得到缓解。

专利、论文作用渐渐降低,造假成本越来越高。不够规范的比赛的奖项,也从招生简章的审核条件中消失了。家长再也不用在这些内容上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为什么家长不想抓孩子的成绩

越发明确的政策告诉我们:提升学生的课内成绩和年级排名,才是王道。实打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初审易过的学校,加分率低;初审条件硬的学校,加分率高。

年级成绩的提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初审硬性条件的获得,比如竞赛奖项,同样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都需要一个学习,训练,进步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课内成绩和年级排名的重要性,扎堆花钱也要搞论文、弄专利、买奖项呢?

因为通过切实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内成绩和年级排名,是最困难的事情。

提升课内成绩,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和学生沟通,制定目标,明确理想,设定计划,完成任务,还要和学校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成绩上升不了的时候,还要选择优质的老师补课,想方设法地提高。

结合2018年自主招生政策,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简章中不断强调“不接受专利论文”、明确取消对各种注水奖项的认可时,事实已经越来越明朗。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