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启动以来,始终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自主招生的公信力。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处,随着媒体的各种报道,将蔡荣生涉嫌的违法违纪行为指向“自主招生环节”,质疑声就变得更加尖锐。如此语境下,今年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自主招生,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均注重“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显然是一种进步。
不可否认,被谓之“高考重大改革”的自主招生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人们最大的质疑集中在一点,即挑战了宪法底线,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当然,这里所指的法律,是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包括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与制度。既然自主招生这项改革制度在质疑中前行,监督者及具体实施者当如覆薄冰,在操作上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育公平。
然而,过去一些名校在取得自主招生权之后,便将权力恣意发挥,让“自主”一再突破底线;如过度看重证书、发明、专利、论文,无限制地降分等,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殊不知,一旦造假和降分突破了底线,高考便在自主招生面前沦为鸡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要通过名校语焉不详的笔试和面试,只要走一下高考过场,便可以将这所名校搞掂。这对于绝大多数参加高考、以分数论成败的考生来说,凸显出了更大的不公。
2017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因此,自主招生,首先要守住规则底线。必须制定统一的高考分数的底线,先守住了分数底线,才有希望守住公平的底线,才不会突破腐败红线。同时,在取消了“校长推荐制”,改为学生自愿申请之后,各校招生计划应“瘦身”,并减少清华、北大对北京籍学生招生比例等。特别是,高校应增加自主招生透明度,不仅公布每个自主招生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报名附加条件、考核形式、考核主要内容、降分幅度等,而且引入内部和第三方“双重监督”机制,守住自主招生的公平。
近日,教育部下发文件,对自主招生乱象提出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严格惩处造假等“五严格”工作要求。
近年来,中介机构打着包通过、考前辅导、提供所谓专利论文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敛财、干扰正常高校自主招生秩序。对此,教育部强调,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诈骗和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净化高校考试招生环境,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部表示,对在自主招生中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
在报名阶段查实的,取消其自主招生报考资格,同时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资格;
-
在入学前查实的,取消其入学资格;
-
入学后查实的,取消其录取资格或者学籍;
-
对于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徇私舞弊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的,将严肃追责问责,绝不姑息;
-
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报告指出,2017年,有关高校会同省级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对自主招生的考生报名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对弄虚作假的考生,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给予取消其当年自主招生资格和高考资格的严厉处罚。
此外,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遵守法律法规,凭自身真才实学报考自主招生,切勿轻信各种机构和他人的蛊惑,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