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2016自主招生热点:对于教育局下发“禁止撕书”的通知你怎么看?

时间:2017-09-22 22:11:3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日前,厦门市教育局向各区教育局、各直属高中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三年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

  回答一:

  无论是高考前紧张的冲刺阶段,还是高考后的彻底放松,似乎“撕书”、“狂欢”、“酒瓶”、“游戏”似乎成了很多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标配动作。

  而每年六月,看着一本本书幻化片碎片迎风飞舞,这分明是在上演的六月飞雪的大片啊!

  不禁要问这撕的是书吗?这撕的根本就是恨!

  恨应试教育下,被迫接受的填鸭式地灌输所谓的知识。

  恨导致学生被用分数的高低划分了优劣等级。

  恨学校、老师束缚学生个性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对学生各种极尽严苛的魔鬼施压。

  所以学生们用撕书,释放着内心的压力,发泄着愤怒,发表着对自己学习生活的不满;用撕书的行动宣告着禁锢岁月的解放,宣示着应试教育的错位与荒诞。当一切让位于考试,当分数的沉重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变得冷漠、压抑、愤世嫉俗、缺爱,最终沦为只会做题的机器,如此恶性循环这无疑是教育最大的可悲。

  回答2:

  撕书,意味与青春的告别;吼楼,代表对压力的宣泄。也许有学生认为“我的青春我做主”,一场考试过后,不该留下这些束缚自由的课本。殊不知,撕书过后,仍然需要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压力,昙花一现般的撕书场景,或许可以留下壮观的毕业献礼,但壮观之后呢?一场喧嚣,满地废纸,过度张扬的青春宣誓,还是抵不过社会严峻的现实。

  成长岁月,青春无悔。越来越多的撕书场景,表面上看似很美好,实际上正在淡化校园的青春色彩。有时候,不是书本没有感情,而是我们缺少了对知识的基本尊重,一场考试过后,便将之前的资料和书本统统扔掉,以此认为是潇洒,殊不知这是对自己的放纵,而放纵过后,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叹息。

  我们总是在青春的故事中自我陶醉,却在这种陶醉中渐渐迷茫。撕书、吼楼、狂欢、通宵……短暂的疯狂过后,该走的不会留,丢下的却再也拾不起来,一些看似青春勃发的纪念活动,实则只是浪费青春的再现,同样的行为,反映的也并不是中西文化的观念落差,它是在折射着一种群体畸态。

  而这个畸形的态势,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校园余蕴。我们自我标榜的撕书仪式,实则正在演化成自相矛盾的乱象,反复提及的以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主旨,也正在偏离主因,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自认为将创意与毕业季结合的观点很好,却在不断偏离“教育为本,娱乐为次”的主线,如此种种,才让撕书屡见不鲜,这其实也是校园文化的“短见”。只顾营造视觉欣赏氛围和迎合看客心理,这样的校园活动本身就有逻辑硬伤。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学到的知识,拥有的教材,经历的青春回忆,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或许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至少,那是一个时间阶段内无法磨灭的痕迹,就算有一天不在了,它也在我们的心底深深扎根。一本书,一段记忆,最美的年华里,回首这些,便是最好的记忆。撕书不理性,吼楼也扰民,非要找一种方式宣泄,何不抽空约上三两好友,找一处开阔地,大吼几声,纪念青春,也算是对那些年最好的诠释。

  各种人各种精神,各种爱有各种姿态。那些隐藏在课桌里的课本,就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若干年后,也能给大家留下一份真挚的回忆。不只是书本应该留下,校园里的那些美景,以及很多美好的故事,他们都应该好好地待在心底,不需要刻意提起,也不会就此忘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