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集中公示了近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初审通过学生名单。通过北大清华初审的北京考生,来自海淀和西城中学的占到89.1%,“垄断”情况十分明显。“垄断”如何打破?有专家建议,打破超级中学垄断须改革中招,让优秀生不要再集中在某几所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正常的竞争秩序。
近80所高校公布自主招生初审名单
近日,教育部集中公示了79所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报名审核通过名单,公示信息包括考生姓名、性别、就读学校和报名所在地四项。
今年,北大自主招生共有近两万名学生申请,北大在派出11个学科专家一份份审查材料后,最终筛选出了1900多名。其中,北京地区共有231名学生通过初审,分布在28所中学。相比其他高校,这一数字遥遥领先。根据媒体报道,2014年北大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有1655人,北京考生221人获得资格,位居全国首位。
与北大相比,清华大学初审通过的人数则少得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介绍,今年清华大学的普通自主招生共收到了19000多份初审材料,最终共538人获得初试资格,北京共90人,分散在24所中学。
除了北大清华外,因招生覆盖暂停一年自主招生的中国人民大学,今年也恢复自主招生资格。据了解,2015年通过人民大学审核的自主招生人数为637人,其中,北京生源113人,分布在31所中学,分布范围相对广泛。
□发现
海淀西城包揽名校自招
对比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初审名单可以发现,两校在京的自主招生名额中,几乎被海淀西城的几所名校包揽。
从总体的中学分布数量来看,似乎并没有过分集中,但是从每所中学进入北大清华自主招生的学生数量来看,“垄断”的情况就显而易见,并且北大的“垄断”局面尤为明显。
具体来看,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三所高中是北大初审通过学生数量的前三名。这三所名校共有103名学生拿到了北大自主招生的初试资格,约占北京获初试资格的45%。如果再加上排在第四、第五、第六名和第七名的十一学校(22人)、北师大二附中(20人)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18人)、北京八中(16人),这个比例就更为惊人,达到77.5%,而排名前七的学校均来自海淀区和西城区。
清华初审通过的北京考生只有90名,但与北大相比,清华自主招生覆盖的中学范围更广。在90名通过清华初审的北京考生中,来自海淀和西城的共有75名,其中,前11名的中学都位于海淀和西城。分学校来看,人大附中最多,达17人,其次为十一学校10人、清华附中10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9人。海淀西城之外其他区县的考生数量非常少,比如五中2人、八十中2人、二中1人、十二中1人。
不过,获得人大自主招生资格的北京学生没有出现集中在几所学校的情况,显得比较平均。数量最多的是人大附中,共有18人通过审核,清华附中与北师大二附中各有8人、9人通过审核。
更加注重学科竞赛成绩
今年,教育部发文对自主招生进一步规范,明确要求自主招生的选拔目标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北大招办主任王亚章介绍,今年北大的自主招生初审中,就更加注重五大基础学科的竞赛成绩,同时看重在科技和人文社科方面的创新人才。
□业内声音
名校选择优秀人才无可厚非
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有关负责人称,虽然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取消了学校推荐这一报名渠道,但是事实上中学还是会指导优秀学生进行申请,并且大学在初审中,除了看考生个人的自荐材料外,还是会参考所在中学往年自主招生报名和录取的相关情况,并会参考所在中学进校后的学业表现。所以,综合来看,各所中学入围名校自主招生的人数不会有太大波动。
“自主招生的认定人数是有限的,高校都希望锁定目标,招到最适合、最优秀的学生,因此,有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被某些名校包揽的情况并不能提前预设,只是一个客观结果而已,即便有垄断现象也无可厚非,也是教育资源相对还不太均衡导致的,并不能归咎于高校的选拔。”北京某市属高校的招办负责人如是分析。
□专家点评
名校自招规模呈现两极分化
近日,各试点高校集中公布了自主招生报名初审通过名单。今年公布的名单中,92所高校共通过了110522个自主招生申请,平均每所高校通过了1200份初审材料。在所有92所高校中,福州大学只接受了80份自主招生申请,是通过名额最少的;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接受了5686份自主招生申请。
全国共有超过8万名高三学子获得了超过11万个初审通过的自招资格。就北京市而言,共有近3000名学员获得了3800余个初审通过的自招资格。有超过25%的名额是“重复”的,即一人享有多个名额。
自主招生规模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特点,高校根据自身组织考试的能力和对考生的选拔需要,在审核材料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顶级名校,前者审核通过了1900份申请材料,还将在笔试和面试中大规模筛选;后者仅给出538个名额,笔试和面试中的选拔力度将小得多。
打破超级中学垄断须改革中招
有声音认为自主招生名额被“超级中学”垄断,自主招生改革期待的更加公平的目的并未能实现。对此,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认为,这是过去唯分数论的中高考选拔机制导致的结果,最顶尖的生源集中在部分超级中学,而高校自主招生目的也是为了选拔人才,在现有的生源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自主招生初审结果集中在部分名校就不足为奇了。廖中扬表示,今年北京中招改革,降低考试难度,扩大优质中学名额分配比例,实施市级统筹招生,给更多普通学校学生进入名校机会,今后高中校的生源将更趋多元,优秀生不再集中在少数牛校。
对此,这种现状来源于正常的竞争秩序:在自招改革后,自主招生回归对特殊人才的选拔,重视学科竞赛、作文比赛、英语演讲等比赛奖项,甚至要求高中生发表论文、取得专利。总之,“课外”的特长是在自主招生名额审核中制胜的最重要因素。而当下,这些“名校”普遍投入了大量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竞赛培训、比赛机会,培养学生的课外特长,因而学生的简历自然更具有竞争力。
□备考建议
最好的准备就是不准备
由于今年北京首次实行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且自主招生测试放在高考后进行,在5月9日举办的北京高招咨询会上,往年很多家长最关注的是“多少分能考上”和“志愿怎么填报”,今年却有不少已经通过自主招生初审的考生家长前来询问如何“备考”。
中国人民大学招办主任李向前认为,自主招生最好的准备就是不准备,考生应当全力投入高考备考,放松心情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刻意准备自主招生是本末倒置,即使获得了加分,“也被高考受影响的分数抵消掉了”。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说,清华组织的自主选拔初试既不同于高考,也不是学科竞赛,注重考查的是考生长期以来知识积累的深度、广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建议考生应当先把精力放在高考上,不需要对自主招生刻意准备。
提前了解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高三已经通过初审的学生,对自主招生的准备必须要在不影响高考的前提下进行。可先对报考高校做基本的排序:首先,同等条件下,应选择通过初审的名额较少、初审名额/录取名额比例较小的高校,最后获得加分的可能性会较大;其次,同等条件下选择用自主招生来“保险”,而非“冲击”。此外,还应根据考试时间、地点对多个高校的自招考试进行恰当排序,尽可能多地参加自招考试,增加获得自招加分的几率。
同时,由于自主招生的工作开展大量下放到院系大类,考核的专业性加强,难度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学生应当在高考范围之外,适当了解所报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多和家长、同学一起练习正式的交谈和表达技巧,为面试做好准备。
对于非应届生,一定要提前重视课外特长的培养。可以从高一开始了解竞赛、培养兴趣,为未来获得自主招生的机会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