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本科以上竞争非常激烈,能到一所名牌大学就读,是不少成绩优异考生的迫切愿望。因此,很容易造成达到重点线分数的考生志愿“撞车”,出现黄蜂扎“堆”的现象,这样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录取率。那么,考生们应如何避免扎“堆”现象的发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的相关介绍吧!
不同分数段的考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辨别不同的“方向”。
高分段的考生,即在省(市、自治区)内名列前茅,或者超出当地重点线1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北大、清华、复旦这一类重中之重的重点院校的专业。但是,这并不等于,“只要成绩好,志愿随便报”。这一阶段的竞争尤其残酷,有时即使很高分也不占绝对优势,在一个分数段的范围内,如果处在的位置相对靠后,同样会面临被刷下来的危险。所以,这类考生,忌一意孤行,非北大清华不读,名校观念作怪。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曾经有一位北京的考生,其成绩在班上是前10名,具备一定的报考北大,清华的实力,但未具备一定获得好专业的能力。经过仔细权衡,他最终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通讯工程系的电讯专业。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智的、冷静的态度,稍退一步,主动权仍然在手,这种做法值得赞赏。
次高分段的考生,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是比较优秀和稳定的,填报志愿时可兼顾考率重点院校及其特色专业,结合地域因素,选择声望高、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东部沿海等地理位置佳的院校。
刚达重点线的考生,这类考生我们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想在未来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比选择学校重要得多。因此,在有把握进入自己的“最佳”专业时,可以考虑“降格”选择院校,如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发达城市到发展中城市。如果没有把握拿到好专业,则不妨转换思维,思考将“冷门”转变为“热门”的可能。例如如果计算机专业是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语文或化学成绩不太好,影响了你的高考总分,与其报考风险较大的计算机专业,不如报考较“冷门”的数学专业。有了数学基础,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填报专业志愿还要遵循一个基本的的原则,就是要拉开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原则上第一志愿的选择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专业,即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或者是只要高考临场发挥好,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应该是高考正常发挥就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万一高考发挥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兜底”的专业。
“冷门”与“热门”都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在不受青睐的所谓“冷门”专业或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将来可能会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具备良好的就业环境,由“冷”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