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热议高校自主招生:要有“选”的机会“拔”的权利

时间:2017-09-22 21:45:08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高考改革让一些事情浮出了水面,有时也遮蔽了一些问题”, “堵住了一些漏洞,但是有时也可能把一扇窗户堵住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这样评价新高考,他视自主招生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出路和未来方向”,期盼“学生能够找到他期待的学校,学校能找到它期待的学生”。

  3月28日,以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人才选拔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主题的“2015年第六届中学名校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高校专家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共同研讨高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变化与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这次论坛的主办方,清华紫光教育集团总裁李凌己博士为论坛致开幕词时表示,新高考与以往的“唯分数论”有所不同,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堪称高考史上最大变革。作为即将试水新高考的中学,掌握新高考政策走向,理解和领会改革内涵,把握好政策变化和调整,才能真正抓住教育改革核心。

  陈跃红则畅谈了高校对于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的渴求。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委员会委员。有些高校不喜欢、甚至限制有关老师出来谈论高考改革,他却觉得高校应该与中学校长、老师就人才培养的问题多加交流。

  自2003年以来,先后有90所高校参与自主招生。如去年这些高校总共录取了2.3万名学生,共有10万多名优秀学生参与其中。虽然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数量,在几百万考生中占据少数,却因为牵涉到特别优秀的一批学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热点。

  陈跃红表示,像北大、清华等提出自主招生、博雅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初衷不是掐尖,对于这些重点高校而言,没有这些举措,按照高考的分数录取学生,它们照样能录取到特别优秀的那批学生。之所以有自主招生等人才选拔计划,是这些愿意改革的高校出于对人才的渴望。

  对于目前的统一高考制度,陈跃红提出了质疑: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一,牵涉到2亿青少年的教育,用一个大一统的文件、政策去套住,很难奏效。而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补充,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方针。

  陈跃红表示,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都是通过自主招生、自主选拔学生,基本没有大一统的招生。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定位招生,而不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统一资料来录取。招生是大学自己个性化的事情,它们会根据专业需求、人才培养方向招自己想要的学生,学生也有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但是,我国金字塔般的教育现状注定了不可能这样走,只能有限度地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给大学一定的自主权。

  陈跃红分析道,自主招生这些年产生了一些问题,被人诟病,不是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这个经被有些和尚念歪了”,“各方不认真去自主招生,没有科学的设计、程序,不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没有把它看成人才选拔的重要出路和未来方向”,缺少防范机制,只是相信“人”,最终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这次自主招生的改革,陈跃红认为,教育部的改革设计,“堵住了一些漏洞”,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小高考、掐尖,有利于节省时间、资源,有利于公平、稳定。

  但是,“有时也可能把一扇窗户堵住了”,陈跃红认为,在教育领域公平是个普遍性的话题,可是与之相对的还有质量。如何处理这二者关系?怎么处理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照顾不同地区公平性的差异?高考改革是否有利于大学的人才选拔,是否支持了有志于本科教育改革的高校?陈跃红表示,这次改革有很多好处,但是在真正大学教育需求层面,尤其是有志于改革的大学对于学校要求、符合专业要求、学科要求的人才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

  “高考招生,我们一般叫做‘招录’,真正的学校招生应该是‘选拔’,即学校有‘选’的机会,‘拔’的权利。学生能够找到他期待的学校,学校能找到它期待的学生。”陈跃红如是说。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选拔“偏才”“怪才”,人们一举例就是钱钟书等大师,但是,陈跃红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可能出现所谓的“天才”“偏才”“怪才”。他举例道,每年都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尤其走到最后的1000多名都要过教授的眼,然而,教授在讨论时,都感到有些悲哀,面试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博学”,然而却“像用刀子修剪得整整齐齐,却没有个性”。他对200余名中学校长表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才是正道。”

  这次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几乎都将学科竞赛作为重要参考标准,陈跃红对此有些不解,学科竞赛获奖就等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陈跃红断言,本来奥赛热冷下去了,如此一来,中国将出现竞赛高潮,“有的地方还会发明新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