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瞩目的自主招生将会在2015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这将会给考生和自主招生院校带来不同方面的影响。专家指出,自主招生无论怎么改,一个必要的底线是信息公开。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下文的具体内容吧1
继3月5日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后,15日,北大清华又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不变。“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学生自愿报名,由北大本科招生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名称不变,但选拔方式中不再提及“中学推荐”。
自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布“2014年将暂缓自主招生一年”的新闻曝出后,关于自主招生的各种黑幕,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狂热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如“100万上人大,大家都听过”、“分不够钱来凑”等传闻,这背后,便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所谓的“自主招生”,沦为“自主腐败”;所谓的“特殊招生”,亦沦为“特权招生”。在如此现实下,也出现了一些“改革怀疑论”者,这些人便认为,与其被钱权者蚕食了改革的红利,不如退回到“裸分时代”。
幸好的是,这般偏激的观点,并没有被现实所接纳。毕竟,“自主招生”背后的猫腻,只是为腐败背黑锅而已。如今,清华北大对“校长推荐”计划也进行了改革,并公布了具体的细节,如北大变校长推荐制为自愿报名制,而清华大学的改变,则让更多的普通高中生具备申请资格……这样的现实,无疑是令人欣慰的。这意味着,自主招生制度并没有因噎废食,并没有因为批评与质疑就“搁浅”,而是积极改正,以便完成救赎,这自然是极好的。
可以说,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此次的“变革”,都有一个主题—扩容。这意味着,对更多的普通高中生而言,今后将多了一个选择,这值得点赞。不过,对于自主招生“扩容”这样的事情,做得好了,自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偏才怪才”被录取,契合公众的期待;但如果做得不好,同样很可能涉嫌贪腐,因为底线低了,更多有关系有背景的普通高中生就可以涌进来。可以说,在一个转学、招生存在诸多猫腻的现实语境下,对于自主招生的“扩容”,的确应保持警惕。
事实上,这些年的自主招生,之所以存在各种猫腻与腐败,还在于其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就当下而言,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管,基本上处于“自我监管”的状态,即无论是招生时的学术委员会,还是高校自己聘请的看似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都与当事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样的“监管语境”,并非中国人民大学的个案,而是现实的缩影。可以说,有如此孱弱的监管,再有极大的利益诱惑,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怎会没有猫腻呢?
别让“特殊招生”成为“特权招生”,这意味着,加强监管是必须的。但如何监管,却又是一门技术活。就眼下而言,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来聘请,如此才能确保必要的独立性;而除此之外,不管自主招生怎么改,一个必要的底线是:信息公开。这就是说,不仅参加自主招生的学子的信息要公开,包括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成绩,面试的过程等等,都应该公开。如此,才能确保必要的社会监督,猫腻也才会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