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章程难产 自主招生考试究竟如何进行?

时间:2017-09-22 21:40:3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自主招生改革一直颇受关注,也是2014年教育部门发起的高考新政的重要内容。但不少高校表示,要实现新政的要求挑战不小,据悉目前均在观望。往年此时各校报名基本接近尾声,然而,截至目前,90所试点高校几乎都未出台自主招生简章

相关高校招生办负责人称,如何实施新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十余天内完成考核、选拔等招生环节,高校很可能只面试,不笔试。

根据教育部于2014年12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且“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

在此之前,教育部批准的90所试点高校,或加入联盟联合测试,或单独组织测试,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测试时间大多都集中在高考前的二月份。如果考生想参加某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可以自荐也可以由中学推荐,最终入选者能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不同学校所降分值不同,少则10分以下,多则40分以上。

新规考核时间缩短 高校实施难度大

目前,应教育部的新要求,多数试点高校已着手调整自主招生政策。我们致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招生办时,对方均表示,2015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但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等自主招生简章公布时才能明确。

若按往年的时间表,2014年12月各试点高校就应出台自主招生简章,供考生参考。到了2015年1月上旬,自主招生报名应该已经进入尾声,2月就要举行考试。

但依照新出台的《意见》,试点高校需在2月底前发布自主招生简章,3月底前考生要完成报名申请,4月底前试点高校应完成材料审核,6月10日至22日,试点高校则需完成考核,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专业及优惠分值,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

上述规定中,一系列环节的时间点延后,考核、选拔及公示环节的用时则被大幅缩短,而这也正是此次政策调整中对高校影响最大的部分。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吴敏介绍,浙大自主招生有近300个名额,如果按照1比4的比例选拔,1比2的比例公示,并在十二天之内完成考试、选拔、公示这一系列流程,“没办法操作”。

吴敏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简章之所以难出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么多学校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坦言,目前浙大也处于观望状态,先看看其他学校的做法再下判断。

浙大的迟疑,武汉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工作处处长王福亦有所体会。他指出,如果高校采取以往先笔试后面试的两轮筛选模式,则难以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选拔、公示,因此各试点高校极有可能只进行一轮筛选,即在通过材料审核的考生中,仅通过面试或者笔试,亦或者是“笔试+面试”的形式一次性择优选拔。

自主招生联考模式终止 面试或成关键指标

王福还表示,一轮筛选的模式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大幅缩短的时间,也是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联考禁令”。

在自主招生的领域中,分别以北大、清华、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三大高校联盟颇受关注,并被称为“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近年来,每到二月份,三大联盟都会联合组织笔试,只要参加某一联盟的考试,就可把联盟内的三所高校作为自主招生志愿,并以联考成绩作为这三所高校的选拔依据。

在王福看来,高校结成联盟组织笔试,可以减轻高校和考生的负担。一方面,高校无需单独出题即可完成一轮筛选,工作效率高;另一方面,考生不必来来回奔波于多个学校的考场,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不过,减少学生总体的考试负担,也是教育部新政的重要用意之一。 “教育部要求面试为主。”王福说。

一旦不允许联考,高校只能自行组织笔试。但王福指出,这势必会增加高校负担,因此武大可能会在教育部规定的十二天期限内,只组织面试,放弃笔试。

自主招生改革未解决本质 改革或在原地兜圈

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与近年来社会的不满有关。随着自主招生试点的扩大,质疑高校和中学“暗箱操作”的声音频频出现。更为常见的指责则针对试点高校争相“预定”尖子生、相互结盟联考的行为,其中前者被视作“掐尖儿”,后者被称为“小高考”。

往年三大高校联盟扎堆举行联合笔试,笔试内容与高考雷同,且难度呈增长趋势。很多家长和教师反映,联考增加无形中给考生增添了许多负担,而且扰乱了学生高考前的复习节奏。还有学者认为,自主招生测试没有自身特色,仍“以分数论英雄”,扭曲了自主招生的内涵。

最早的自主招生试点启动于2003年,当时教育部为探索多元录取机制,允许22所211高校拿出5%的计划招生名额,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和程序选拔学生。试点十余年间,问题不断出现。除质疑自主招生笔试思路陈旧,还有专家批评自主招生面试一昧求新求怪,诸如“大象把蚂蚁踩到骨折,怎么办”这样的“神题”看似新颖,被认为有矫枉过正、舍本逐末之嫌。

基于此,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明晰试点定位,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影响中学教学秩序等问题,维护公平公正,确保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然而这些政策目标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难以实现。

程方平认为,自主招生考试无论是在高考前举行还是高考后举行,只要评价录取还是以高考分数为重,入选考生所获得的仅是高考降分录取的资格,那么“掐尖儿”就无法避免,自招依然倾向于成绩优异的尖子生。

2014年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曾公开撰文指出,教育部规定所有试点高校统一在6月10日至22日期间举行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学校的自主招生空间被压缩,学生选择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也受到限制。

更深层次的困境与现行教育制度有关。中国高校大多是公立学校,在学校的招生、教学、领导选聘等事项上,行政权力往往“一家独大”。“公立大学的负责人是国家,不是学校自己”,程方平指出,高校名义上试点自主招生,但又不直接对招生结果独立单责,如此以来,自然会产生权力寻租的空间。

在程方平看来,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多年,一直在原地兜圈。“改来改去,都没有解决根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叫停试点高校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并不能杜绝其中的利益交换,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自主招生就难以实现公平公正,而这也正是自主招生试点存在以来广受争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