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资讯动态

“高考工厂”何以屡遭质疑?

时间:2017-09-22 21:36:22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继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之后,河北省衡水中学再以“高考工厂”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记者很难进入这所“神一样的学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记者也守口如瓶,但郑州晚报记者凭着外围采访,还是呈现了这所“高考流水线工厂”的“生产状况”。

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99.3%,10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今年河北省文、理科状元均被衡中包揽,并有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河北省文理科前100名……

这就是衡水中学2014年的高考成绩单,它足以让绝大多数的考生及其父母垂涎惊叹。但在成绩单的背后,却隐藏着同样令人惊叹的景象。

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10节正课,加上一节早读和3节晚自习,一天要上14节课,每天学习时间近10个小时。学生平时被禁止出校门;男女同学互相请客、发短信、赠礼物、一起进餐等等,都被视为“男女生非正常接触”而受到处分。

学生甚至不能在自习课上喝水,不能与同桌讲话,不能照镜子,不能大声笑,不能咬笔,短裤和裙子不能高过膝盖,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

如此严厉的清规戒律看起来是对人情人性的刑罚,以至于有人说:“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然而,对无爹娘可拼,无关系可求,无蹊径可走的“三无学生”来说,能考上大学,尤其能考上重点大学,他们就有机会迎来命运的拐点。为了改变命运的轨迹,苦数月,累数年,少时辛苦老来甜,这就是广东人所说的“食得咸鱼抵得渴”。

在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里,一直都把苦读苦修当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投资,人们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等格言当作人生座右铭。

而在体育、武术、杂技等方面,为了冠军,为了名次,为了荣耀,为了奖励,也同样有封闭式的训练,非人般的苦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十年苦功,其辛苦的程度,比高考前的学习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人们为什么不去指责竞技和表演方面的苦学苦练,却对封闭式的高考苦读有诸多的批评?

这也许关乎教育的价值观。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高考工厂”显然不是“勾引”学生的内心,不会当思想的助产士。他们扮演的角色是奶瓶。他们把学生当婴儿,不管婴儿想不想喝奶,也不管奶中有没有三聚氰胺,他们都只管灌奶。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上被要求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答案而无须提问。这种“高考工厂”用统一的教育模具,其产品大多与创新龃龉,与人文相悖。

因此对普通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高考工厂”是“环保企业”还是“排污耗能”大户,无论“产品”是良品还是次品,只要能成型出厂就万事大吉;但对社会而言,倘若教育出“次品”,则既耗费大量的成本,在出厂之后,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去维修;更堪忧的是,在维修之前,这些“产品”可能已经产生“负作用”了。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