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帮助孩子走出专业的“选择困难”,学校教育同样不能袖手旁观。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不能等到分数出来的那一刻才开始思考。
这两年,我参与招生工作,最忙的就是高考过后的咨询会,一遍遍给家长讲解招生政策和专业选择问题。高招咨询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家长很忙”,学生大多只是“小跟班”,甚至有的考生根本不来咨询会,完全由家长代劳。
依笔者的经验,如果去某所中学摆摊提供咨询,又赶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返校,家长没来开会,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大多数学生直接从众多学校的摊位前经 过。当然,学生不主动咨询,原因有很多:或是性格内向,不敢主动询问;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羞于张口;或是根本不知道该咨询什么。
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则直接问:“你们学校哪个专业最好?”这恐怕代表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心态。费力解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 选择”,恐怕并不奏效,因为他们想要的就是一个直观的结果。“专业排行”“大学排行”在社会上如此火爆,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这种需求。
每年媒体都乐此不疲地提醒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志愿填报,不要包办孩子的人生。但是,除了家长的强势“包办”,还有不少是因为学生自身的“选择困难”。真正有想法、能够权衡自己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当然,这也取决于父母能否尽早起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帮助孩子走出专业的“选择困难”,学校教育同样不能袖手旁观。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不能等到分数出来的那一刻才开始思考。
专业的“选择能力”不仅涉及对自我的认知和发现,也涉及对外部信息的搜集、甄别,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主动发现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家长包办”不过是教育引导缺失的一个恶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