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面临一个困惑——如何平衡大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选学校重要还是选专业重要?选好的学校,可能要舍弃好专业;报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选择就要受限制。但这又是每一个高三考生和家长必须要做出的抉择。
填报志愿到底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呢?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标准答案。考生自身实际和人生规划方向才是寻找答案的出发点。在填报志愿时全面的考虑应该是:从兴趣出发,以分数做支持,同时兼顾大学与专业。
了解是前提
所谓的填报高考志愿,就是为考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大学和专业就是“知彼”的过程。如果考生和家长对学校、专业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将来工作以后干什么,盲目上阵、仓促填报,一旦出错必将懊悔终生。所以,全面了解院校和专业,把握整体情况,对二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截至2011年4月,我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有2429所。这些院校办学体制不同、院校层次不同、设备和教学水平不同、规模和师资力量不同、培养目标及就业面向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如何来了解判断这些院校的“含金量”呢?考生家长大致可从学校的研究类型、隶属关系、科研规模、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加以了解。另外,院校的重点学科、师资配置、实验室建设、毕业生质量等也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
有了了解高校的思路,再来看看怎样了解专业。从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考生和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到,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专业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的,基本包括在12个学科门类,共400多个本科专业。这400多个专业分布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院校之中。要想选择理想的专业,除了要了解各专业的具体内涵、所学课程、重点学科、专业优势、不同层次院校的培养方向等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各个专业录取的具体要求、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就业情况,以及未来有多大发展空间等一些实际情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所院校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重点院校在师资配置、科研课题、深造就业、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一些普通大学的品牌专业,也可以跟重点大学的相同专业媲美。选择大学不是简单地看分数和排名,选择专业更不应该单纯追逐冷热,要根据考生自身的实力、条件、兴趣,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院校和专业。
应把握的几个尺度
1.把握兴趣尺度。很多家长一问孩子:“你想学什么专业,将来想干什么?”孩子的答复经常是:“不知道!”或者“随便!”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入门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果考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完全不感兴趣,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后果是很可怕的,入校换专业、考试挂科、甚至退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考虑兴趣的同时,尊重个性也是影响专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性质不同,对于个性的要求也不同,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程学、天文学、建筑学需要空间想象力;公关人员需要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选择工科;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可以选择新闻、法律管理等专业。
因此,如果考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还不清楚,也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可以优选大学,选择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大类招生的专业,待入校后经过就读再判断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的专业。
2.把握分数尺度。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但是,支撑这个平衡点的关键还是要看考生最后取得的分数,高考成绩是考生竞争的核心,所以,分数就成了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的重要支撑。一般来说,成绩越好、排名越靠前、分数越高的考生选报院校和专业的自由度越大。反之,分数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则小一些。
要以分数为参考,这就要求考生给自己做好定位,找到自己大概的分数范围、排名及批次位置。对于考前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可依据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一、二模成绩,找出自己在全区考生中的位置及所属批次;对于考后估分的考生来说,合理地为自己估计一个分数范围;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可直接用高考成绩。
如果考生的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一本批次以上,建议优先选择在本批次招生的大学,因为在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层次比较高,综合实力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转专业、跨专业辅修的机会比较多,有利于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考生的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下,则建议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定位,因为一本批次以下招生的院校大多为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大学,综合实力虽然比不上在一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但某些专业却很有特色,在业界也有较好的口碑,而且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还能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考入更好的大学。
当然,以上的建议只是一般性的,如果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上,对某些专业特别感兴趣,也可能选择专业实力强,而综合实力稍弱的大学。一本批次以下亦是如此。
3.把握长远发展。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还要考虑基础和长远的发展。如果考生计划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挑一些侧重实践、就业率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果大学毕业后想出国或继续深造,那么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考虑长远发展,选择那些学术实力雄厚、科研水平高,并且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高校。
作者简介:高毓芬,原北京市西城区高招办主任,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现为北京市各区县原高招办主任组成的“高老师新浪博客”专家团队成员,在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指导方面给予考生和家长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