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志愿填报

2010高考填志愿:要有战略和哲学思维

时间:2017-09-22 18:31:17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举行讲座时,常有家长说,你说的那些太深奥了,能否讲一下我这个分数到底能填什么样的学校?我说,填志愿决不仅仅是拿着分数筛选学校,更重要的是要选到合适的专业,然后再根据专业来选择学校,最后才是按照分数定位学校。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学有所成,规避未来失业的风险。这里明显就可以看出思路的不同,许多人只是要求考上学,我这个分能上什么学,他不考虑上了学后怎么办,缺乏长远眼光。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说的就是要有战略眼光。也许有人要说,这些都是针对国家大事而言的,平常人谁要那么多的战略眼光?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观念误区。

  须知,现在已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由国家负责,个人只须在国家安排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就行了。那时,虽然你的权利少,什么都由政府作主,但责任也少。不会有太多的风险和担心。现在,个人的发展有着空前的自由和权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责任,你有自主择业的自由,你有志愿决策的自由,同时你也要承担自费上学的责任,自己找工作的责任。这时,要成功地升学就业,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权利,在升学就业的重大决策上避免失误,否则就将面临失业或其他个人发展的困境。而这就需要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那么有人会问,如何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呢?这里我想引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句话:“这就是说,能够把战争和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达到这一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这段话如果放在升学就业方面来讲,就是说,我们在做升学决策时,一定要从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来判断,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一时或一事的判断。具体到高考志愿填报,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是否考上大学,而要考虑它对于我们以后人生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做出怎样的高考志愿决策才能确保自己的人生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来提出我们升学志愿决策的方针和策略。

  前面,通过战略思维我们提出了问题:怎样决策高考志愿才能实现顺利就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接着我们就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才能顺利就业?通过考察现实环境,我们现在实行的主要是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用人体制,这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就在于求职者是否具备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然后人才的性价比是否有竞争力?而这又取决于学生在专业上是否学有所成,自身求学时所花费的教育成本是否最低?也就是个人的发展效率如何?由此再追溯,决定上面这些的是个人升学时对专业及学校的选择、求学时个人的学业管理等。可见,为了将个人打造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精品,要求我们在选择专业时一定是自己有兴趣、有潜力、有擅长的领域,同时又能适应未来人才市场需要;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的是能帮助自己在所定的专业上学有所成。这主要看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即哪些学校在我所定的专业上有办学优势?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有所成,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然后,再参照自身的高考成绩及报考学校的竞争态势,具体定位学校。由此,我们提出了指导学生升学志愿决策的一般原则:量身选专业,按分定学校,瞄准就业填志愿。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一直强调首选专业,可以因为专业而牺牲学校,不可因为学校而牺牲专业。但如果某高考生符合报考军校的条件,他自己也愿意报考军校,这时就可以考虑以学校为主,因为考上军校,就业的问题也一并解决,这时专业反而可以适当地服从调配了。另外,虽然一般情况下是市场化的用人体制,但行政性因素也在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有媒体称现在成了“父亲就业时代”,这说明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对学生的升学就业也有着重大影响,虽然它不合理,但我们要面对现实。所以,影响一个人升学决策的因素很多,有体制因素、有高考成绩因素、有身体条件、有家庭因素、有兴趣爱好、有市场供求趋势、有发展机遇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及重要性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因素在某个人身上不值一提,有的则成为决定性因素,比如外貌、气质谈吐,当两个人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它就成了决定能否顺利升学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又比如发展机遇,古巴今年在中国面向高三学生招收留学生,这对于一些想以较低投入获得出国留学的高考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你如果抓住了它,你的人生发展就可能开辟出新的天地。所以,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因素,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提出个性化的志愿决策策略。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指导个人发展(升学就业)决策的最高原则最终还是要上升到哲学高度,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种以为照着某种方法或者一两句话来进行具体操作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很容易导致教条主义,从而陷入新的个人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