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考生为何爽约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17-09-22 18:16:59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此前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部分考生,因为发挥比较好、高考分数高而“另谋高就”,多所高校获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跑了一大半。比如,南京农业大学今年在江苏投放77名自主招生指标,实际录取21人;在河海大学,放弃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也超过一半。

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试点以来,由最初的22所高校尝试破冰,发展到今年将近80所高校面向全国进行自主招生。这一招生模式,于考生而言扩大了选择权,对高校来讲满足了自主权,同时也给学生和学校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理论上说,既然赋予了考生的选择权,那么其最终选择放弃,也无可厚非。然而,一些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爽约”,其原因却不完全在考生。

从2015年开始,高校的自招考核放到了高考后进行,但是,自主招生高校考核的报名,却是在高考之前。也就是说,确实会有一部分考生,根据自己对平时成绩的判断,在高考之前选报与自己比较匹配的高校自招考核,目的或者是冲一冲高,或者是保一保底。对于想拿自主招生来保底的那部分考生,高考成绩高出预期,就往往会通过统招“另谋高就”。只是,这并非考生“爽约”的全部原因。

从高校方面看,虽然自主招生制度赋予了考生的选择权,但在高校层面却为这种选择权附加了若干条件。其一,根据教育部规定,今年高校考核可在6月10日到22日这一时间段进行,然而很多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把考核时间挤到了高考后的第一个周末。这意味着,考生参加A高校的自招考核,就不能参加B高校的考核,从而在源头上掐断了考生报考多所高校的想法。由此,自主招生演变成了各校之间的掐尖比拼。

其二,在专业上设限太多。这种设限很是复杂,比如,有的高校最多允许每名考生填报与本人特长相关的两个专业;有的高校开放的自主招生专业,并非该校的强势学科和专业;更大的问题是,今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多规定“入学后不得转专业”。如果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到该校的非强势专业,甚至是冷门专业,入学后又不得转专业,考出高分的考生“另谋高就”甚至就可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了。

不久前,武汉新洲两位曾经就读清华北大的退学“学霸”双双考上北大的新闻,轰动一时,其退学原因“只是换个喜欢的专业”。有鉴于此,足可以想象到“入学后不得转专业”对考生是何等残酷。应该说,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案制定过程中,过多考虑了自身的利益与需要,从而挤压了考生的选择权限。这种情况下,并不难理解一些高分考生仅仅将自主招生当作保底,而一旦有更自由、更高层面的选择就“爽约”。

有高校招办负责人就此感慨,作为高校是非常诚信的,但考生难免有一些功利性的选择。这种观点不免偏颇,一些“爽约”的考生并非不诚信,而是有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诚意不够,最起码缺乏对考生选择权的足够尊重。所以,在自招上要磨合高校与考生的“匹配度”,还需从高校自招政策改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