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招生政策

自主招生凸现城乡差异 破格选拔择优能否兼顾公平

时间:2017-09-22 18:13:04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前些日子,河南籍考生程帅帅向北大送“北京人大学”牌匾的“行为艺术”,再次引发了社会对高招录取中区域性分配不公的关注。不过,高招录取制度中,另一种新露头的分配不公现象却相对隐蔽。那就是近年来,在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加分政策等破格选拔竞争中,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处于明显劣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今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名校,自主录取农村学生超过200人,农村户籍考生占比创出新高,不过,也仅为20.5%。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首家自主招生选拔且自授学位和文凭的高校,今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后进行了首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最终南科大在全国8省录取了188名新生,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近70分。由于从教育部批准招生到高考,只有不到10天时间进行宣传,致使农村生源只占到总数的15%。

    自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自主招生已经走过近10年的路程。近年来,随着一流高校农村学生生源数的持续下降,不断有学者和媒体追问:农村的寒门子弟是否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自主招生是否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
 
    自主招生凸现城乡差异

    2012年5月,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统计近10万个调查样本的结果显示:自主招生的录取率中,非农户口学生5.4%的录取率明显高于农业户口学生2.3%的录取率;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直辖市学生为9.7%,省会城市为5.7%,地级市为4.2%,县城为2.9%,农村为1.9%;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1倍。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在统计分析福建省内高校的录取情况后,得出结论: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显著的类型结构特征。高考招生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差异最小,艺术招生、独立学院招生与高考加分居于其次,而自主招生与保送招生所产生的城乡差异最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中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农村考生上一本的比例上升相对缓慢。去年,全国考生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680个贫困县为5.7%。特别是农村生源在“985”、“211”等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

    罗立祝曾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

    他认为,不同于高考采用了刚性的选拔标准和严密的选拔程序,能够有效排除权力、金钱等因素的干扰。自主招生制度在选才标准上虽逐渐刚性化,但大多需要以丰富的文化资本为基础,而且选拔程序远不如高考制度严密,容易受到权力、经济、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的信息获取、负担参加自主招生的经济、文化、时间成本上都处于弱势。

    有网友提出,自主招生首先设定了材料审核关,“高级别竞赛获奖证书、省级优秀学生证书、省三好生证书、各种才艺证明等等,都是城市孩子占尽优势”。越是大城市,越能汇集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是城市学生在高级别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保证。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扇初审之门太过狭窄。

    自主招生的选拔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城市考生,除去城市考生在信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方面拥有优势外,具体到考试层面,以重能力、重创新意识、重知识面的“自主招生”笔试更是让昔日“以勤见长”的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农村考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弱,语文作文和英语成绩往往不如城市考生,而现在这两部分分数占据着考试成绩的大部分比例。考试考查的知识体系以城市为主线,对此,很多农村考生当然并不熟稔。

    比如,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就涉及“国际连锁超市”、“阻断高速公路出口”、“非法饲养的宠物狗”等事物和现象。而在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笔试中,就考学生“费孝通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农村孩子几个见过连锁超市,几个上过高速公路?农村哪有“非法饲养”问题?这类考题一被曝光,被网友批为“太刁钻”。

    为了破除“唯分数论”,现在一些国内高校还试着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参考之一,文体特长、球类技术、绘画才能等纷纷成为衡量标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引发了“对农村学生不公平”、“歧视偏远地区学生”等等诟病。
 
    破格选拔也需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保障寒门也能出“骄子”?教育部今年就重申限定自主招生计划控制在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自主选拔候选人数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并强调自主招生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学或考生倾斜。

    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占自主招生生源20%的目标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联手为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户籍考生推出专属招生通道——“自强计划”,并且对通过初审的学生不仅免除考试费用,还可获得往返考点的交通补助。

    人民大学则推出了50个名额的“圆梦计划”,计划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在申请条件中强调考生必须是贫寒子弟、农村户口,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务农,不包括农民企业家。

    今年,复旦大学首次明确推出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倾斜的自主招生“望道计划”,也在招生过程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家庭背景。

    即使如此,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对于人大的“圆梦计划”,三成的网友认为,该计划不能保证选出的就是真正的寒门学子。在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强计划”中,我省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获得了推荐资格,但是在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认定中,最终无一人入选。

    自主招生自诞生以来,有关择优能否兼顾公平的焦虑就一直存在。特别在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自主招生,面试的弹性很大,各校的标准不一,似乎给“打招呼”、“走关系”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而在保送生、加分政策等其他类型的破格选拔中,农村孩子也全面处于下风。省三好学生、各学科竞赛一等奖等都集中于城市里的拔尖学校,而加分项目更是频频成为“人情”、“权力”光顾的竞技场。以至于有人戏称,校园里的各类评优、评先、加分,逐渐沦为“拼爹大战”。

    罗立祝的研究数据也表明: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而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

    农村寒门子弟处于劣势,并非囿于自身原因,而与制度的设计息息相关。有识之士指出,“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游戏”。在高等教育录取制度中,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的起点是不公平的,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应当要正视这一起点的不公平,而非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的现象。

    在完善高考招录制度的实践中,如何给贫困地区的学生、给农村的孩子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是关乎社会公平性的严肃命题。
 
    统一标准就是公平

“塑造教育内部的公平环境,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表示。

    李迅校长说起一个小故事。高招结束后,今年的全省理科原始分状元刘泰然的母亲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这位母亲表示了自己的遗憾:成绩非常不错的儿子没有获得任何的加分。

    原来当时刘泰然想报名参加北大和清华的校长实名推荐,这首先要通过福州一中的选拔。刘泰然的平时成绩在年段名列前茅,但是最终他并没有获得报名资格,原因是他在校期间有两张“白条”记录。

    “白条制度”是福州一中德育处的一项学生管理规范。刘泰然因为连续5次迟到而被罚“白条”且没有消除,按照校方规定,他就丧失了参加所有评奖评优的资格。

    “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即使孩子成绩再优秀,也不能网开一面,”对于这件事,李迅表示,“把制度、规定一摆,大家没话说,孩子自己也没意见,只觉得制度很苛刻。”

    统一标准就是公平。李迅在欧美多个国家的高中考察过,他说:“他们的高中教学不一定很好,但是很公平,只要肯努力就能冒尖。让每个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每年,福州一中高中部录取的学生中,农村孩子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有赖于良好的制度设计和严格执行。在选干部、评先评优中,每个孩子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来的,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而非看家庭背景。

    福州一中今年发展的6个学生党员中,就有2个来自市区之外,其中的程翔鹏来自闽侯,还是个特困生。6个省优秀学生、学生干部、省三好生,其中2个来自外地。

    在年段16个班级中,班长、团支书一半左右是福州市区以外的孩子。一位名叫张家升的学生,来自南平,家庭贫困,高中三年全部享受学费减免,他还拿到了每年只有4个名额的8000元华昆奖学金。作为班长、舍长,他不仅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而且他的舍友也全部考上了一流大学。“这个孩子以前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文体特长,但是在一中,他被老师选入了合唱团。”

    无论是校长实名推荐,还是评优评先,福州一中近年来做到了零投诉。借助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公平的理念在孩子中间深入人心,“这比简单灌输公平思想有效得多”。
 

    延伸阅读

    大学自主招生在国外

    “沙和海滩的关系与以下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似:猫和猫须;狗和骨头;树和森林;足球和曲棍球;衣服和鞋子。”这是美国中学生申请上大学的“学业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里的考题,更像是一道智力测试题。

    在美国,高考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对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就是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在SAT考场上,常常会看见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在那里“小试牛刀”,因为考试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能力。

    大学招生拥有自主权利在欧美国家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西方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点也充分体现在招生上。如果想申请综合排名前50的国外高校,TOEFL、SAT、GRE考试是基本“敲门砖”,学习成绩好是基础,特殊的实习经验、优质的申请材料以及推荐信和个人陈述也很重要。如果只会考试,没有创造性,那就难了。

    在英国,每个学生都有两次机会参加高考,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考生的成绩被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名校承认。它有60多门课程供考生选择,学生只需参加其中5门考试,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大学根据学生的申请,自主面试决定是否录取。在教材上,英国的教科书知识面很广,重在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知识点本身没有国内教材讲得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