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道德密不可分,欲求文化强国,须寻教育破局。
如何培养新下一代?对应试教育的口诛笔伐已持续多年,素质教育却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渐现成为传说之虞,教育资源却仍无法自已地被城市化的洪流裹胁着涌入城市。
关注高等教育,既出于对后代能否立足社会的担忧,更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正因如此,作为理想中顶尖人才的摇篮,高等学府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国民的神经。
本期嘉宾:
冯玮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历史系教授
刘明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
进入10月,新一轮的高校自主招生开始吸引社会舆论关注,面向欠发达地区中学推出特殊政策似乎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10月11日,北京大学2012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规定出台;10月18日,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推出“新百年计划”;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表示,将在2012年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及“圆梦计划”。
继“校长实名推荐”将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的一片质疑后,“圆梦计划”要求农村学生“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被认为是一种生源歧视。
“教育公平”外衣下,仍是“掐尖”?
■新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还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这些优惠政策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北大“校长推荐制”政策的实质是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南方日报:据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显示,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宣布,明年自主招生将加大向农村户籍学生的倾斜,这是否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里屡次强调的公平原则?
冯玮:教育公平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资源分配和权利公平的问题,单单靠倾斜不太多的名额是救济不了那么多寒门学子的,而且在现实操作中漏洞很大,并不意味着真正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平等机会。举个例子,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事情,新获得推荐资质的就有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县一中。实际上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尤其是文科,今年就有两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如此看来,在这个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也肯定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在偏远省份、贫困地区学生心中‘北清神话’基本是颠扑不破的,借助这些方式也能提前“掐尖”了。这些优惠政策的附加条款并没有抓住教育不公的根源。
刘明望:北大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或农村户籍生源的自主招生方案,但北大今年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名单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
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无可厚非,即使是国外的名校也是很看重成绩的。重要的是,北大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探索打破分数至上的怪圈,将德育素质纳入选拔评定,发掘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比如“校长实名推荐制”将“不孝顺者不得被推荐”作为衡量标准,这正是北大的价值观所在。被推荐者如果通过面试,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即使没有通过面试,在进一步考核观察后,还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调30分的优惠。这样的政策很难说是为了“掐尖”。
(责任编辑:沈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