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考生来说,为了让申请的成功性提高,能够做的,就是给高校提供一个录取自己的理由,这一点,可能会成为今年申请与往年申请不同的最大的一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计桥高考(课程)志愿研究院院长赵京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招生流程并没有本质变化;由于申请的推后,高校很有可能推出冬令营,“以后与自主招生相关的营随时都有可能举行,这些营都可能和高中合作,由高中推荐学生。”
自主招生流程没有本质变化
赵京表示,《意见》出台,从申请时间,初审,笔试,面试都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申请的时间虽然比往年推后了二个月,但从形式上看,没有本质区别。笔试、面试放在高考后,等于给考生多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加分依然是在高考填报志愿前给出,对于报考没有影响。对于北京、上海、新疆之外的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和以往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说自主招生流程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高校很有可能推出冬令营
赵京表示,大家的关注点可能放在校荐上。其实,校荐依然会存在,而且可能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高校虽然不能发校荐码,但是不意味着高校不能和高中联手选拔学生。虽然,笔试,面试放在了考后,由于申请的推后,高校很有可能推出冬令营。目前已经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部分院校推出了冬令营。以后与自主招生相关的“营”可能不分春夏秋冬,随时都可能举行。而这些营,都可能和高中合作,由高中推荐学生。
创新潜质的证明可能是专利和论文
赵京指出,“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在《意见》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可见它们是教育部认为一个合格的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必要条件。
赵京认为,学科特长评判的标准通常是在这一个学科成绩特别好的学生。从以往的自主招生申请看,学科特长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竞赛证书。特别是在像数学这样的学科,除了竞赛,真的很难证明学生是否有特长。相对数学来说,物理、化学、生物还都可以有其他证明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参加高校的一些研究。创新潜质的证明可能是专利申请,否则也不容易让别人看出你有创新的能力。
“一些偏文科的专业,就只能依靠论文了。历史、政治没有全国性的竞赛,有的话,也是知识类的。考生大概也没有机会去刨坟挖墓接触实物,最多是在图书馆中翻查资料。比如当年被8名复旦教授联名推荐的‘国学奇才’孙见坤,就是因为在国学方面的专长,获得了复旦大学‘一本线下1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这是一个典型的偏文学生获得高考优惠的案例。”赵京说。
实际自主招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赵京指出,教育部如何认可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可能对高校如何选拔会有影响。《意见》对于公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给出资格条件。作为高校,每录取一个学生,都需要说明录取的理由,如果这个理由不被教育部认可,最后拿到加分的可能性也不大。
赵京表示,高校面临着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判别学科特长。意见中信息公示里提到“公示的考生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合格标准、拟录高校及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等。”如何写获得加分学生的资格条件?如果都是写“有竞赛奖项”,以后申请自主招生就变成了竞赛奖项的比赛。这也不是教育部希望的。
“高中在推荐学生的时候,也面临一个困难。那就是,如何写推荐材料。”
“对于考生来说,为了让申请的成功性提高,能够做的,就是给高校提供一个录取自己的理由,这一点,可能会成为今年申请与往年申请不同的最大的一点。”
“理论上,全国每年约有两万学生拿到自主招生加分。按照教育部的10%的规定,76所高校,每所学校按照招生计划3000人,一共是228000人,10%是2.28万。最终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人数不能超过5%,也就是1.14万。实际上去年全国有3万多人次的考生拿到了加分,最后录取了2.3万人。从这个人数来说,并不多,应该是有足够多的人满足这个条件。”赵京说。
(责任编辑:周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