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培育未来军官的“真经”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新闻观察
几年前的一份调研报告,至今仍沉重地压在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各级领导的心头:超过40%的基层部队反映,该院毕业生搞技术是把好手,但在带兵指挥、组织训练、重大任务面前,缺了那么一股子劲儿。
“今天的院校培养是为了明天的部队任职。部队不欢迎,一切等于零。”作为一所工科色彩浓厚的军校,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触碰这些“时代之问”:如何实现院校教育与未来战场的靠拢对接?如何实现兵种专业与联合作战的交汇融合?如何实现工学与军事学的齐头并进?
答案,要从该院上下遭遇的一场场思想交锋谈起。
一边是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一边是现实急需的任职能力,课程体系如何重构——
岗位指向说了算
一直以来,在历届学员当中,《天线与电波传播》这门课因为公式繁杂、晦涩难懂,被大家称为“天书”。学员难学,教员难教,授课质量始终是微波教研室的一块心病。
“天书”难教难学的症结何在?微波教研室主任宋铮在部队调研中发现,毕业学员普遍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
在学校,教员们总想着将系统理论“满堂灌”给学员,总觉得课时不够;在部队,毕业学员对照岗位任职能力,感到实践能力欠账不少,也觉得课时不够。
都说课时不够,课时都去哪儿了?
微波教研室的教员们扪心自问:天线与电波传播是专业基础课程,占了专业课时的20%,课时不可谓不多,关键还是课程内容体系出了问题。一边是教的知识用不上,一边是要用的知识学得少,教非所需、学非所需才是制约这门课教学质量的瓶颈所在。
有了这一认识,该教研室迅速修订教学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了一系列与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一转变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天书”课变成了热门课。
近年来,该院根据学员第一任职能力需要,合理确定军事类和工程类课程的比重,加强了军事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由追求理论性、系统性向注重实用性、适应性转变。
一边是面向专业的成熟做法,一边是面向合成的现实需求,教学方法如何创新——
军事实践说了算
这是该院信息作战实验室经常上演的一幕——
任职教育师旅长班、团职班、参谋班的学员和军事学研究生坐在一起,围绕某热点地域信息作战态势进行联合想定作业。偌大的战场态势显示屏上,合成部队师旅长学员下达联合作战指示,信息作战部队团职学员提交信息作战决心建议,参谋班学员制定行动计划,研究生学员组织战斗实施……该院训练部领导说,自从加入由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14所院校组成的全军高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联席会后,联教联训已成为学院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
从课堂到演练场,从院校到部队,处处都有联合育人的身影。
去年底,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19名教员到该院进行信息作战专题集训。双方以联合作战信息作战力量运用为主题,采取“双方相互授课、共同梳理问题、联合研讨交流”的方式,在联合作战信息作战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集训结束时,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董连山副主任激动地说:“这次到电子工程学院集训,我们取到了‘真经’。”
据了解,该院构建了“通用基础、兵种战术、战役指挥”等8大实践平台,形成了集技术实验、战术演练、作战指挥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验体系,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想定教学、现地教学和综合演练提供了有效平台。
一边是好用现用的教学骨干,一边是多见多闻的演训现场,教研队伍如何锻造——
经历能力说了算
不久前,该院举办的一堂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讲座让学员大呼过瘾。主讲人、战略与战役教研室副主任周延安说:“没有去年在军事科学院7个月的培训,就不会有这么深的感悟和体会。”
去年6月,他被选送参加作战理论创新人才复合理论培训班,7个月的时间,他学习了8个专题60余讲的军事理论,观摩了总部组织的跨区机动战役演练,调研了院校、部队、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并对多个战略方向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现地战地考察,这才有了学习回来之后的这堂讲座。
“实践经历是教员队伍能力培养最好的磨刀石。越是好用现用的教学骨干,越要注重长远培养,舍得让他们走出去,走向基层、走向专业、走向联合。”该院领导说。
近年来,该院一方面通过联教联训平台,定期组织教员到中高级指挥院校培训,促进教员队伍的知识融合;一方面推行短周期、多批次的教员代职锻炼模式,根据代职需求合理安排岗位,明确任务要求。与此同时,结合部队重大演习演练、武器装备研制等任务,有计划地安排教员跟训跟学,参与部队训练考核、课题攻关、训练大纲编写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