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院校动态

高校自主招生走过10年 突破有待配套改革

时间:2017-09-22 18:59:16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随着近日各高校2013年自主招生政策陆续出台,2003年开始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式步入第十一个年头。在10年的不断尝试、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高中乃至高校自身都渐进式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学生 高三一年更忙碌

  “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确实要花不少时间,但只有参加才有机会。”已获复旦大学预录取资格的学生彭坤将参加复旦大学的“千分考”和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

  在2003年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后,高三学生的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他们要最大限度地捕捉高校发布的自主招生信息。等政策发布完毕,经过权衡,他们又要积极参与报名,申报各种材料,以期获得自主招生文化测试的资格。在此期间,高三学生们还要关注学校发放的高校自主招生推荐名额、校长直推资格等。

  即便一路凯歌,高三学生们还要经历自主招生文化测试、面试,最后获得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资格。部分学生在文化测试和面试前要抓紧复习,有的还会“赶场”,尝试尽可能多的高校,以免错失机会;即便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高三学生也不能就此放松,仍必须积极备考,以免高考成绩拖后腿。自主招生给高三学生的是更忙碌的节奏、更频繁的应考,以及与选拔考试相伴的负担和压力。

  高校的选拔要求使学生们对“知识”二字的理解不再狭隘封闭。复旦大学推出了涉及10门学科的“千分考”后,有意于此的高三生就保存起各科的教科书,闲暇之余看看,温故而知新,使自己的知识面不致“缩水”,也推动学生心怀社会,灵活使用所学知识。

    高中 更加关注综合素养
  “自主招生意味着高中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延安中学校长郭雄如是说。自主招生从试点开始,便被认为将对高中教育乃至基础教育产生一定的指引导向作用。因为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后,高校纷纷登上前台,定标准,出试卷,并通过面试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综合素养。郭雄表示,过去高考一般总是按学生的成绩进行录取,这往往导致学生分数之外的其他素养无法体现。由于人的素养多半是主观性的,无法被量化考核,因此就很难被纳入考评体系中,从这一角度而言,自主招生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郭雄说:“如今,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面试以及入学后课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给予了高中参与大学选才的主动权。复旦、上海交大在推出自主招生方案前,会请高中校长座谈。中学校长们可以通过校长直推方式向高校推荐优秀学生。高校的自主招生命题方法逐渐成为高中追逐的目标。

  不过,高校自主招生虽然给予了高中了解大学选才标准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的教学进度。留出时间给高三学生去参加各种选拔,还要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复习,这些对高三的教学管理是一个新挑战。

  高校 越发积极主动

  出于对优秀生源的渴求,自主招生变成了高校争抢优秀生源的“战场”。有不少高校凭借自主招生给予学生的优惠政策,向学生许诺填报即录。在教育部明令禁止之前,高校自主招生宣传开始得越来越早,测试时间也不断前提。此外,常常有部分高校笔试、面试时间一致等刻意“撞车”的安排,意在让考生必须“一心一意”。

  随着自主招生试点不断推进,高校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中越来越积极主动。高校除了原有的附属中学外,还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实验班。同济大学与晋元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南洋模范中学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已逾3年,上海中学与上海交大开设的科技实验班则始于2008年。高校积极在高中开设实验班,凭借的是不怕人才旁落的底气。这种底气,恰恰来自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只要学生成绩达到本市“一本线”即可录取。

  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出现,更是让高校之间的认同大大加深。“北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联合自主招生高校)”“华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联合自主招生高校)”“同盟(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一些联合自主招生高校)”合作开展自主招生,并尝试将这种合作推向纵深。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9校组成的“卓越联盟”后,相互开放课程,互通图书馆资源,开展名师交流,并进行学生的校际交流学习等多项合作。

  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10年,虽然尚未尽善尽美,但始终向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前进。道路虽然曲折,但势必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