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院校动态

人大自主招生“三代内无大学生”是“圆梦”的桎梏

时间:2017-09-22 18:53:15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其中“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规定引争议。(10月30日《广州日报》)

  人大试图破解“寒门难出贵子”的现状,主动向偏远农村的学生敞开自主招生的大门,其间的美好动机和现实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政策规定,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琢磨不透。

  自1999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经过10余年的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华丽转身为大众教育。随着招生计划不断增加、录取比例不断提高,某种意义上,当下的高考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是一条“阳关道”,十里八村出不了一个大学生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大学生遍地开花,一抓一大把。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大采取“一刀切”方式设置“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招生条件,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萝卜招生”,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有失教育公平,而且过于苛刻、荒唐和“无厘头”,极其不合时宜。如此“圆梦计划”,与其说是“探索解决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矛盾的新途径”,不如说是无视实际情况的“拍脑袋”决策,很容易流于形式、沦为谈资。

  在“雷人”的“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背后,凸显的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彷徨、迷茫与困顿,这是一个比“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更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现象。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可综观近几年的自主招生实践,貌似出现了某种“瓶颈”,或者说困境——要么“换汤不换药”,依然唯成绩是举;要么摇摆不定、随意而为,缺乏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闪回”,搞得老师、学生和家长一头雾水。

  应试教育的历史沉疴应当及时剔除,寒门学子需要教育政策的“照顾”,但是,自主招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想设置什么标准就设置什么标准,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否则,自主招生必将迷失在招生自由和人才培养的极端幻想中,最终伤害到高等教育本身,以及那些真正需要“照顾”的农村学生。

  “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一种畸形的、出力不讨好的“圆梦计划”,如果大张旗鼓地付诸实践,那恐怕会成为“圆梦”的桎梏。但愿人大能重新理性审视这一政策规定,三思之后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