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院校动态

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为清华新百年的征程招新选才

时间:2017-09-22 18:52:37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清华新闻网7月29日电 日前,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的3349名优秀学生成为清华大学新百年的新主人。在他们中,有的在高考中名列前茅,有的在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有的在科技创新领域多有建树,有的全面发展是同学们公认的“大牛”,有的才艺俱佳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人气之星”,有的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圆了几代人的梦想,有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厚德载物、舍己为人成了周围人的楷模……他们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个人努力、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关注的共同结果,也彰显了清华大学人才选拔的理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清华大学一直将招生工作视为一项“承前启后”的育人事业,一项“优势转化”的办学事业和一项“促进公平”的利民事业。今年,清华大学在招生工作中实施“因材施招、寓教于招、重点扩招”,不断推进改革,在招生过程中传播清华的育人理念,用招生来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长、力促教育公平。

 

科学选拔人才,因材施招

 

  “招收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招收这些人才”是科学选才的两个核心问题。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清华大学进一步明确“优秀学生”的多元化内涵,并通过“因材施招”,为“行行状元”创造多样化的选才渠道。

 

坚持多元选才,关注“行行状元”

 

  优秀的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考试成绩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全部涵盖。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坚持打破唯分数论,以多元的标准选拔人才。目前已基本形成高考招生、保送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招生、港澳台招生、留学生招生等相对完善的多样化选才招生渠道。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子赫也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家长、老师们眼中“爱学习的好学生”。从初中开始,他便迷恋上了玩模型。初中三年,他几乎将所有的模型都玩遍了,参加各种船模、建模、航模比赛并频频获奖,也因此被人大附中破格录取。高中阶段,他接触了更具有挑战性的机器人。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锦标赛中,他取得了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美国举办的VEX机器人国际锦标赛中,他又获得了第四名。去年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大附中时,他为总书记演示了他的创新项目——设计直升机降落高度差补偿装置,受到了总书记的热情鼓励。值得一提的是,李子赫参加科研活动和比赛的初衷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之后,他才获知自己有资格被保送。清华大学看重的,也正是他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为了发掘和认识这些“行行状元”们,清华大学在今年推出了“顶你上清华——2011优秀新生成长故事”活动,旨在通过“顶”出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位清华新生的“成才故事”,解密优秀考生成长成才规律,传递清华多元选才理念,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选才观和成才观。清华大学与新浪教育以及全国近百家地方媒体合作,共顶出来自130多所中学的优秀新生160余人,引起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反响。

 

探索科学选才,紧密衔接人才培养

 

  传统意义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往往是“两张皮”,招生工作只是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很少考虑考生专业兴趣、人才特征等影响后面人才培养环节的因素,而人才培养也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

 

  作为清华大学科学选才、因材施招理念的尝试与探索,在今年的自主招生复试环节,清华大学首次开展“自主选拔学科专业评价”。在学校10个学科专业进行试点,由这些学科专业最顶级的教授、专家组成“豪华面试教师阵容”,对120余位有意向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面试,通过面试的50余位考生在高考填报该学科专业时获得相应政策优惠。“学科专业评价”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与招生两张皮的问题,将人才培养前置到招生环节,实现了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有机结合甚至是“无缝对接”。对这些优秀考生来讲,因为他们有特殊的专业潜质,在招生选拔中被敏锐地发现,从而实现了专业选择的“精确制导”,大大增加他们成长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

 

  作为学科专业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探索,“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在今年首次面向高考招生。考生的高考投档分只要达到清华在当地的同类科目同类批次录取分数线,并且第一志愿填报某学堂班对应的招生专业,就可以向清华提交面试申请。清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参加相应学科专业的面试,通过面试即可提前被“锁定”学堂班。在今年高考中共有近60位考生申请参加“学堂计划”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的面试,对于不能在填报志愿期间亲自到北京参加面试的考生,清华大学进行了远程面试,最终共有19名考生被“学堂计划”录取。

 

  来自北京第四中学的李文雄同学高考成绩为656分,通过面试成为了清华学堂物理班的一员。他从小就对物理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阶段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了美国研究生的教材《物理学宇宙》。在参加“学堂计划”物理班的面试时,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兴趣和潜力。在谈到自己的选择时,他说:“学了物理,我可能一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但不学物理,我肯定抱憾终生。我不能容忍自己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放弃自己儿时就坚守的梦想。”虽然他的高考成绩并非名列全市前茅,但他在物理学上的积累和潜力让面试教师们赞许,他对物理学单纯而执着的热爱让面试教师们动容。“学堂计划”面向高考招生,不仅给了许多像李文雄一样的同学以展示自己才华和特长的机会,也让高校有机会在“冷冰冰”的高考成绩单背后,关注到考生更多的兴趣与潜质。

 

继续实行打破文理分科招生政策

  

  从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实施打破文理分科招生选拔政策。考生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清华大学在本省同类科目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提出申请,不受高中文理分科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读。通过选拔的文科考生可直接进入理工科专业就读,理科考生可直接进入人文社科类专业就读。该项政策实施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考生从中获益。今年共有近20位考生实现了跨文理分科就读专业的梦想。一般而言,理科考生多选择社会科学实验班、法学、英语专业就读;文科考生一般选择建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就读。今年更有1名文科考生经过严格的面试进入数学系就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寓教于招

 

  招生工作不仅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一直以来,清华大学把招生工作作为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效互动的平台和窗口,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选才观”来发挥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影响学生的“成才观”和中学的“育才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主选拔引入体质测试

 

  在今年的自主选拔复试阶段,清华大学首次将体质测试引入选测环节,成为全国高校的首创。最终,共有近700位考生自主选测了体质测试。体质测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而非专业运动水平,具有体育专长的考生在测试中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没有体育专长但身体素质良好的考生也可能取得高分。清华大学希望通过开展体质测试,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希望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专业选择,你我负责

 

  作为“寓教于招”理念的生动体现,一年以来,清华大学400余位招生教师和100余位招生志愿者多次走访中学、联系考生,把人生规划与专业普及讲座的课堂设到了中学第一线。在今年的高招录取工作中,清华大学提出了“专业选择,你我负责”,“手把手”地指导考生科学规划人生、理性选择专业、合理填报志愿。

 

  为了更好地指导考生填报志愿,今年清华大学不仅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了所有招生组老师的联系方式,几乎全部招生组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平台与考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几乎全部清华新生在填报志愿前都与清华招生组老师进行过沟通。同时,考生在专业选择上也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跟风和“叶公好龙”。今年全部高考新生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接近80%,全部专业志愿满足率接近100%。即使像北京这样考前填报志愿的省份,实考分正常上线的考生,其前两个专业志愿满足率也达到了100%。通过学校与考生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让更多的考生在专业上如愿以偿。如上海中学优秀毕业生、原校学生会主席、“科技班”班长贺秋瑞同学的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今年的高考中也以584分摘得上海理科第一名,在填报志愿时并没有选择目前社会热度非常高的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维护社会公平,重点扩招

 

  促进社会公平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多年来,清华大学在招生工作中一直将促进社会公平视为己任,对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高考招生实现对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重点扩招

 

  从今年招生计划的制订开始,清华大学就有针对性地对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在招生录取阶段,更是在这些地区积极扩招。在边疆、民族地区新疆和西藏,清华大学共录取55人,录取人数创近年来之最;在中部人口大省河南,录取人数连续七年保持增长;在西南边陲云南,扩招比例高达37%;在内陆欠发达省份贵州、江西等省份,均实现了重点扩招。与此同时,清华大学还积极向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倾斜资源,通过深入中学宣传及自主招生引导等多种措施,促进中学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今年清华大学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包括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以河南为例,今年清华大学在河南招收的165名新生来自全省70所高中,其中四成以上的考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

 

自主选拔B计划,力促教育机会公平

 

  2011年,清华推出了自主选拔“B计划”。“B计划”是贯穿于自主选拔全过程中的机会公平的支持方案,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秀考生,以及因经济、社会、教育条件欠缺而在考学过程中面临困难的优秀考生,提供申请条件、考试费用、交通食宿和综合评价的支持,助推公平的选拔机会。对于部分长期生活、学习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落后地区(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的B计划候选考生,清华大学专家组在综合评价中,专门增加了实地走访等环节对考生进行特殊考察,最终以较高的优惠幅度认定了一批特殊困难教育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品学兼优的考生,给予入学机会的支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3月24日,清华大学赴陕西考察组的三位老师在跨越了沟谷山路,经过了35个隧道后抵达了镇安县,他们将在这里开展“B计划”候选人的考察活动,考察对象是家住在镇安县米粮镇联盟村的沈琦同学。经过详细的考察,考察组的老师们给沈琦留下了这样的综合评价:“沈琦同学长期生活、学习在陕西省镇安县。该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地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家住镇安县米粮镇联盟村,在深山中。一家7口,父母是普通农民,靠打工务农为生。作为B计划候选人,该同学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在商洛山区的考生中表现突出,基本能够达到我校对于新生的学业要求;同时,该生对未来个人成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计划,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该生人品端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心理健康,乐观坚毅,师生评价好。综合以上情况,沈琦同学符合B计划政策倾斜的要求和B计划候选人的选拔要求。”如今,作为首批“B计划”认定的4位获得最高优惠加分60分的考生在高考中已全部圆梦清华。

 

  同时,作为“B计划”的延伸,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来校报到,今年清华大学还设立了专项经费,符合条件的新生均可申请。清华大学确认后,将在报到前把来校交通费用汇给学生,确保考生能够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