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保送生

保送生要退出舞台,完善特殊类型招生还在路上

时间:2017-09-22 18:06:41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从今年秋季起入学的高一学生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保送生制度以往暴露出什么问题?取消后会产生何种影响?特殊类型招生制度还需如何完善,保证公平公正?“中国网事”记者展开调查。

  保送生招生引非议不断

  “人们对保送生制度的非议主要集中在公平方面。不公平是一种感觉,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没有普惠,只有少数人有;二是保送资格有可能被有权和有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曾长期担任招办主任的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

  2000年,湖南隆回一中14名保送生有13名弄虚作假;2010年,长春外国语学校保送生资格考试出现作弊;2015年,南方某高校梳理近十年“保送生”,发现多为厅局级领导干部子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制度不时曝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事件,引起批评不断。2013年,教育部大幅压缩保送名额。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保送生制度缺乏统一、刚性标准,给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

  “各省实施情况不同,对于谁符合标准也没有刚性依据,掺杂个人主观因素,甚至存在私下打招呼、递条子的情况。”储朝晖说,在2014年改革严控推荐、公示、审核三道关口的背景下,借保送之名行权力寻租之实仍难以禁绝。

  “在许多人心中,还是认为考试的办法最公平。”秦春华说。

  “保送生”退出历史舞台 不会影响优秀人才选拔

  “保送制度是高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早该取消了”……“新政”出台后,不少网友为之点赞。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呼吁压缩甚至取消保送生的声音不断。2013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大幅压缩保送生数量。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22个省份有保送生输出,共计2431人,而2014年之前这一数字往往高达7000人。

  此番“新政”则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彻底取消。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一刀切’是不得已的办法。”秦春华说。

  秦春华认为,考试与腐败一直是一对难解的矛盾。“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让省级优秀学生直接被保送,由于利益太大,不可能不诱惑某些人不当操作,从中得利。”

  “为了防堵滋生不公,取消保送生制度,并不会影响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储朝晖认为,优秀人才也完全可以通过高考“裸考”以优异成绩进入重点大学。

  秦春华介绍,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两依据、一参考”,那些原来希望在保送生上所体现的综合素质,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由于大学招生需要进行综合考察,因此,保送生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秦春华说。

  如何进一步完善特殊类型招生制度?

  在教育部此次出台的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新政”中,除了取消省级优秀生保送资格外,对占“保送生”大头的“外语类保送生”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规范。

  “新政”要求,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高校要安排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并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需非通用语种专业倾斜。

  在目前已经出台2017年保送生招生政策的大学中,清华大学将外语类保送生的面试分数由60分增至110分,在总分中占比提高了12.5%,更加注重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外语类保送生的成绩应在所在中学所有具有外语类保送生资格的学生中排名前50%,去年则无此规定。

  教育专家指出,外语类保送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急需外语人才的时代要求。而今,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以及外语专业人才的增多,专门为外国语中学开辟的这一“绿色通道”应该收紧。

  由于客观依据模糊、信息公开不足等原因,外语类保送生近年来也受到质疑。2014年,湖北省唯一获得推荐外语类保送生资格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公示名单中只有姓名,而没有考试成绩等符合推荐资格的说明。

  “确保特殊类型招生的公平公正,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秦春华说,难就难在不容易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

  秦春华、储朝晖等教育专家认为,保证特殊类型招生的公平公正,一是要加强监督,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二是要公开,万万不能把录取决策权放在一个人手里;三是惩戒要严厉,“惩戒的作用在于产生威慑力,使违法违规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