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报考信息 > 保送生

热评:给高校自主招生权利天塌不下来

时间:2017-09-22 17:59:35  来源:  作者:  阅读数:

  近日来,因遭遇媒体曝光——“高考总分561分将被分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美少女作家”蒋方舟陷入了舆论漩涡之中。针对此事,赞同者有之,但反对者更多。面对汹涌而至的交口质疑声,她不得不逃离媒体视线以自保,并在博客上发文“示弱”称,自己没有被破格录取,“按目前的进程,我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恭喜和责骂都太早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该事件尚不明朗的当口,另一则“高考招生奇闻”又悄然浮出了水面。湖北考生张孟苏今年高考总分仅有445分(文科),这个分数在国内至多读个独立学院,但她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新加坡一所大学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并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据报道可知,所谓张孟苏“不经意的动作”,具体是指:此前,张孟苏曾到武汉大学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适时天下暴雨,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因为个子矮显得分外吃力,张孟苏见状就走过去帮忙。这原本不过是干了一件举手之劳、助人为乐的小事,却诚如她所言起到了“传奇”一般的效果,被一旁来自新加坡的老师观察到了,不期而至的升学机会随之叩门而来。

  同蒋方舟相比,张孟苏似乎要更加“幸运”。一则她的分数更低,事实上高考达到445分者,全国考生比比皆是。二则她所能仰赖的东西也更少,既非具备公众效应的作家或神童名号,也非证明资质的报纸专栏或著作,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或许可用“微不足道”加以修饰的小小助人举动,因此却不仅圆了大学梦,更跻身于多少高分考生都无法企及的国外大学,并且还有着奖学金作保障,免去了出国求学的繁重经济之虞。一个成绩平常的学生加上一个平常的助人举动,借助一个异常偶然的机会,最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在此意义上我们俨然不得不承认,那个乐于助人的孩子的确很幸运。

  然而,假如我们仅视之为“助人为乐的幸运儿”事件,甚或借机树立德育的功利样板,宣扬一番“先学做人再学知识”的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此可以理解,却无法苟同。窃以为,张孟苏不可不谓不幸运,其个人品质良莠与否也不可不谓很重要,但使其品质修养具备功利效用,并最终成就其幸运的,恐怕却不是其个体要素,而是关乎着新加坡高校招生录取的制度性层面。

  果我们对新加坡奉行已久“多元取向的大学录取制度”略有了解的话,便不难发现,张孟苏看似被“幸运”地录取,其实合乎着某种体制的必然。归纳起来,新加坡“多元取向的大学录取制度”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二是考试分数核算的灵活性。三是考试时间的变通性。四是考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五是摒弃分数的单线条评价,实现考试评价标准的综合化。概言之,高校拥有完备的自主招生权,并全面围绕着考生个体因素展开招生工作。张孟苏生活场景中的那次不经意助人举动以及随后参加的简单面试,事实上已算出色地完成了相关学校的入学资格考试。如果一定要说她是“幸运儿”的话,我们只能说,这根源于是体制之幸。

  而据此,我们不妨再来反观蒋方舟事件。很多论者坚持认为,清华若破格录取她将有违高考招生的公平原则,但我们是否想过,一个死板地唯分数是举、百般弊病呈现已是“太阳底下事情”(陈丹青语)的本国应试教育体制,即使我们今天仍得过且过地遵循着,满足于形式层面的公平幻觉,其自身究竟又能支撑多少公平呢?予以变革之,固然存在考生之间权利失衡的操作性风险,但若不变革,无疑是预先剥夺了所有考生的公平权利。也许,针对蒋方舟们获得体制之外的幸运权利,我们应该做的,不该是一腔口水或一番棒喝,而应是促使其幸运权利走向公平意义的可复制性,制度化语境的普遍适用性,推动本国招录工作尽快走向业已滞后良多的“多元取向”路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分数魔咒之外的蒋方舟,甚或是比其更幸运的张孟苏——很令人遗憾的一点是,照现状来看,成就其幸运的只能是远道而来新加坡高校,而非近在咫尺,比如作为其微小帮助直接受惠者的西南大学。

  众所周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呼声由来已久却阻力重重。高校作为夹心层,对上要遵循其应试性的政策,对下则要面对公众的怨声载道,甚至是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真要动手改革了,却又不得不困惑于长久应试教育模式下淤积颇深的社会思维定势,承受着无端的指责或诟病。就全国范围来看,即使是拥有清华大学那样有限的自主招生权利(即少数破格录取)者,亦是为数不多,而面对非议敢于积极行使者则少之更少。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不管官方或是民间,若不全面赋予并积极维护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跨过对高等教育从稀缺性资源向国民基本权利定位转变的心门,那么,呼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无非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让蒋方舟上清华大学天塌不下来,给高校自主招生权利天更塌不下来,这或许正是新加坡高校以录取张孟苏给我们生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