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像马拉松,高考和奥林匹克竞赛只是检验这场马拉松的特别方式;想要成为冠军也很简单,要坚持、要信心,还要有方法与目标”。
2008年1月22日,在和全国34支代表队、195名中学数学“顶级高手”过招后,载誉归来的泉州五中学生黄棱潇对自己的成功只用一句话作总结。不用再面对高考压力后,他希望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对拼搏中的高考考生们能有所助益。
数学小天才:黄棱潇
人物名片:黄棱潇,泉州五中2008届在读高三学生,品学兼优,数学尤其出色,是该校数学“小天才”。2008年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位列全国第15名,获得奥赛一等奖,不仅是我省仅有的2名一等奖得主之一,也是近10年来我省在该项赛事中取得最好名次的学生。2008年1月,获得保送清华大学资格。
风险VS坚持:要做就要尽全力
1月24日上午9点,背着书包出现在五中校园的黄棱潇平静、沉稳地走向校办。在从校门到校办公楼的短短百米距离,一路已有三四位老师向他表示祝贺。这让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学校“名人”的黄棱潇有点措手不及,平静的表情中带上了一丝不好意思。而一旁拿着书本笔记、忙着考前“进补”的高二学弟学妹们则带着惊叹、羡慕的眼光打量着这位校园传说中的小“天才”。
“在几个月前,我和他们一样,背书、复习,甚至比他们还更紧张,毕竟我高三了。”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载誉归来,黄棱潇也同时收到清华大学的保送通知书,成为极少数跳出高考圈子的幸运学生。
到了高三,一切竞赛、活动都让位于高考复习,这是每个考生和家长的惯例,而黄棱潇恰恰就是那个“破例”———不仅比赛不断,而且一再请假参加集训。班主任杜海智老师尤其担心,棱潇的成绩虽然一向排在年段前五名,但大半个学期落下的复习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赶回来吗?
“到全省联赛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就此罢手回到学校参加高考复习,一条是继续比赛,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省里集训,为接下来的全国竞赛做准备。”黄棱潇的心里其实也有同样的担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毕竟是全国顶级赛事,自己能否取得成功谁也不能打包票;一旦赛事失利,自己几个月时间的准备就是白费工夫,高考同时也耽误了。
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争取做到最好,坚决不能半途而废,这是棱潇一直以来的信念。持着这个信念,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大的道路:继续参加比赛。棱潇说,一路过关斩将从市赛、省赛进入到全国赛,他不想放弃自己辛苦拼搏取得的成果,而且能和全国各地的数学“顶级高手”过招,这是人生中难得的机会,错过了也许就再也没机会。看着这个倔强而又有主见的学生,杜老师虽然希望他马上回校参加高考复习,但在长叹一声后,她给予了棱潇无言的支持,顶住各方面压力,毫无保留地支持棱潇参赛。
“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可能过程中有很多意外、结局也不一定完美。但这是一种态度,尽可能地尝试并且坚持下去,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棱潇说,他曾想过最坏的结果就是竞赛没取得名次,高考也不尽如人意,但自己努力过、争取过,不用再带着遗憾走完高三甚至是以后的人生路。这就像一场博弈,一个选择决定最终结局,而且必须落子无悔。而他的成绩,最终证明了这是一场坚持的胜利。
差距VS信心:实力是最好说明
高考是考试,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是考试,两场考试都是人生中难得的历练,如果可以的话,棱潇说自己都不想错过、也不再担忧最终的结果。他这么说,其实并不是狂妄,而是因为在经历过奥林匹克竞赛这样一场顶级赛事后,他收获了又一人生难题的解决方法:在面对差距时,如何重建信心。
为了准备2008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棱潇曾先后两次参加数学集训队。一次是2007年11月末至12中旬在福州举行的闽浙赣三省数学集训,一次是2007年12月下旬至2008年1月上旬的全国赛赛前集训。两次集训的开场都很相似,来自各地的数学尖子黑压压地挤满会堂;两次集训之初棱潇的感受也很相似,高手这么多自己能有多少优势又能排在第几位?
第一次信心动摇时,棱潇的信心重建带着点“自嘲”,想着虽然这么多高手,但自己就算再差,好歹也是经过各场竞赛考验“存活”下来的仅有的5名省队队员之一;但在第二次更高规格的全国赛赛前集训时,听到队友们议论上海有四大高手、北京有四大高手,都是多年集训、竞赛出身的时候,棱潇的信心又一次动摇了,泉州的数学在全国甚至全省都不能算是出色,而全国赛又不比其他赛事,自己虽然有实力,能比得过这些高手吗?
背着包袱上场的棱潇在全国赛的一开始发挥得并不出色,第一天水平只发挥出一部分;到了第二天棱潇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抱着不问结果只求过程尽力的态度做题;遇到难题时,他就想像这是集训时队友出给自己的切磋题,那时他可是百解百中,这两招策略让棱潇平复下躁动的心情,重新回复轻松答题的状态,就连以往做不出来的数论题也解决了。这回,他依然自然而顺利地拿下了全国赛的一等奖;而在比赛前,他对自己的设想是能拿到全国赛二等奖就好了。
“差距肯定是有的,但关键是信心,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很重要。就像同样一道难题,我觉得难,别人未必就觉得容易。”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棱潇明白,不管是竞赛还是高考,有竞争就有差距,但有差距不代表没机会;没必要把对手想得太高、太强,也不要轻易看低自己的水平。要相信别人或许实力很强,但自己也是有实力的,在别人眼中自己一样是让他头疼的对手;对自己丧失信心,那只会禁锢自己的发挥。
方法VS目标:分阶段努力实现
数学是一门既讲天赋也讲方法的科目。在棱潇看来,做一个数学“小天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90%靠方法与勤奋,天赋只占10%。
从小学到高中,棱潇一直坚持课前先预习的方法,在老师还没讲课前,他就先把课本的内容看过、理解透;连课后的习题也预先做过一遍。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老师讲课的过程对于棱潇而言就成为课后复习;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课上也能有所侧重;课后的时间则可以用于学习新的内容。
“尤其到了初、高中,数学科目上课进度比较快,讲课的内容又多,如果不提前预习,把知识要点过一下,课上就很难跟上。课堂跟不上就得花课后时间补习,而数学要补的话,就难了。”棱潇的方法得到了他的数学科任老师李燕洋的认可。为了帮助棱潇开阔眼界,李燕洋老师搜罗很多材料供棱潇学习,耐心地为他解答问题,教授各种方法与技巧。
有了方法,还要给自己定目标。棱潇一直记得一个小故事:一个马拉松选手,把马位松的赛程分成很多小段路程,每段小路程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标志物作为记号,比如一棵树、一幢屋子。这样他每看到一个标志物就知道自己又完成一段赛程,离终点又近了一步。
在棱潇眼中,学习就和跑马拉松一样,只是这个过程漫长又容易疲惫,缺少了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对于中学生而言,高考是大目标,棱潇喜欢像那个马拉松选手那样,在迈向高考的过程中给自己定下不同的小目标,比如一次单元考、一次月考、期中期末考、省市质检,当目标一次次达成时,成功的喜悦就成为他迈向下一次目标的动力。
“在学习这条漫漫长道上,除了终点,还应该给自己设立各阶段的小终点,一个阶段目标的达成就是一个小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新起点,激励自己下一个阶段继续努力。如果在若干地方跌倒了,那也没关系,只是说明你的方法有问题,需要给自己补缺补漏了。”棱潇说,不论竞赛还是高考,他都是这么对待。